】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探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有效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3-03-01 08:39:42


 
  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提升国内产业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2016年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绿色供应链纳入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之中。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推动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倡导建设绿色供应链。2021年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引导督促企业选择绿色供应商、实施绿色采购,针对重点行业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规范》,明确要求示范城市、示范企业在加快供应链绿色发展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要求,但在全球产业链分工背景下,由于涉及多样化的利益主体、涉及上下游等多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导致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早期,随着发达国家环境要求的提升,跨国公司往往把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跨国公司也逐步将绿色标准纳入其供应链体系,一批中小企业被排除到绿色供应链体系之外,由此导致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技术的制约。中国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时,通过发挥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脱碳管理,推动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脱碳监管,推动绿色、低碳脱碳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培育,推动逆向物流体系建设等,塑造绿色低碳体系化能力,促进全链条衔接、全方位提升、多主体协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

  4.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文章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等生产力因素的变化,推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产业链分工日益复杂,供应链超越了国家边界,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相互嵌套加深,相互影响加深。一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国家乃至波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些环节出了问题,必然在整个链条上引起连锁反应,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日益凸显。但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受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的影响,全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的一个主要根源,就在于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没有充分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以维护所谓的“国家安全”为借口,全面推进所谓的“增强供应链韧性”战略,利用其在部分产业中的结构性优势,把美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把全球产业分工收益优先美国化,人为破坏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冲击。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要求,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