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央财办:大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23-02-20 08:39:30


 
  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是基础和主体,参与国际循环则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循环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能更好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们必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辩证关系,协同推进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展望未来,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会继续提升。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统筹开放和安全,不能陷入消极被动的国际循环

  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可避免要遇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和阻碍,会遭遇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参与国际循环的方式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眼全局和长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的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开放中把握战略主动,塑造积极可控的主动型国际循环,避免陷入单纯依靠外需拉动、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和资源、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的被动型国际循环。

  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拥有很多国家所没有的巨大国内市场,这是“双循环”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塑造国际循环的独特条件和优势。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一,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有14亿多人口,占全球的近1/5,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14亿多中国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意味着几乎再造一个相当于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市场,这个过程将创造十分巨大的商业机会。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加上开放的国际市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显着优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依靠这些优势,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满足国际国内多样化需求的强大供给能力,形成了富于创造活力的产业生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各国企业投资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产业和市场环境。我们要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积极塑造高水平的主动型国际循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