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航天强国征程上的青春之歌
http://www.CRNTT.com   2023-01-30 09:34:56


 

  创新超越,勇攀新的科技高峰

  飞控任务智能规划,通俗地说,就是用写代码的方式规划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每时每刻在天上要完成的任务。这一岗位被形象地称为规划航天器动作的“先知者”。

  嫦娥四号任务前,团队里面的“老同志”——45岁的中心高级工程师高宇辉,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一种基于作业的分层规划模型,将复杂的遥操作简化为几次点击操作。

  这种设计理念通过后续多个任务验证,成为任务规划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在这些系统的技术基础上,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和祝融号火星车的任务规划系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博士毕业后,刘传凯选择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把自己的机器人梦从地面延伸到了太空。

  嫦娥三号任务中,他利用所学知识,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面巡视探测任务的视觉导航,在地面遥控操作玉兔号月球车顺利着月,开启中国空间机器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

  受限于条件限制,空间机器人在太空或星表环境中还难以自主执行复杂的操作任务。地面遥操作系统,即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就成为地面操作员与空间机器人沟通的桥梁。

  刘传凯敏锐地捕捉到这项前沿技术,倾注心血潜心研究。在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任务中,他主导研究的遥操作技术一次次辅助浩瀚太空中的机器人,上演了一幕幕太空操作大戏——

  2018年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对月球车的一键式自动定位和路径规划;

  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我国首次月面无人表取采样,实现机械臂操作定位与全程精确引导;

  2021年空间站任务,6次机械臂操作任务圆满实施。

  创新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推动创新的事业。中心领导介绍说:“如今,中心有65名青年人才担任型号指挥、总师、设计师等职务,70%以上的技术创新来自青年团队,80%的科技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是青年技术骨干。”

  心至苍穹,目尽星河。

  过去,这个年轻群体参与并助力了诸多突破——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地外天体点火起飞、携带月球样品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

  未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探测、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年轻人将会继续勇攀新的科技高峰,协同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