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加快科技创新,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22-12-17 09:47:39


 
  三、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文章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现代化的源动力来自于重大科学技术革命,基础研究是重大科学技术产生的摇篮,也是原始创新的总源头。第一,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围绕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目标,以重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大型企业、重点基础研究单元为依托,加快布局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学中心,尽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创新高地。第二,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凝聚各类创新人才,有序组织各类创新资源,协同作战,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瓶颈。第三,遵循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运行规律,探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尝试推广“基础研究特区”等形式的体现基础研究特点的路径模式;第四,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基础研究基金、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尽快缩小中国与主要科技强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的差距,尤其要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科研基地和重点团队形成稳定而持续支持。

  加强三元协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才能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力。第一,加强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教育评价、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治理五个方面共同发力,不断优化教育内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比例,大力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第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发展保障。围绕科技创新需求,推动研究型大学进一步突出优势领域和优势学科,培养一批专业领域的世界顶尖人才,为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做好人才储备。进一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塑造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转化壁垒,建立良好的市场要素流动机制和资本风险投资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 “政产学研用资”一体化和市场化导向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比如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等。突破现有的依靠单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局限性,适时组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面整合多个行业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载体,深度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

  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未来产业是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产业化布局,是影响未来发展潜力的先导性产业和颠覆性产业,也代表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对于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以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为载体,组织建立未来产业预见常态化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全球重大科学技术变革发展动态,研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及动向。第二,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未来产业预见性强的方向,积极配置特定领域的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助力未来产业加速萌芽和规模化。第三,组织一批战略科学家共同制定“未来产业2035”战略规划,重点对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系统谋划,详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积极优化创新环境,营造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有利于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也有利于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自觉自发的创新行为和创新习惯。第一,做好创新机制的“乘法”。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益保护、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等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优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聚焦国家需求和科技自身发展目标,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第二,做足创新服务的“加法”。不断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第三,做优创新流程环节的“减法”。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阻碍创新的各项流程环节,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