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历史典籍里的中医——读《听历史讲中医》
http://www.CRNTT.com   2022-11-29 19:28:08


 

  本书最后两章为医家和医籍,虽列于最末,却是中国医学史历史书写与研究的重中之重。前文已叙,《史记》开创了正史为医家立传之先河,而后历代官修史书承袭其例。不仅如此,《史记》还深刻影响了古代医史专书的编写,如唐代甘伯宗《名医传》、明代李濂《医史》、明代熊宗立《医学源流》、清代王宏翰《古今医史》等,皆是以医家传记为体例。《听历史讲中医》第四章对“二十六史”中立传的医家进行了统计,选取其中二十一位最为著名的医家进行了专门介绍,幷附以史书原传便于读者参阅。这二十一位医家,从先秦至明清,既有普通人耳熟能详的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李时珍,也有诸多深刻影响了中医学术发展与临证辨治体系丰富的知名医家,如“儿科鼻祖”钱乙,“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的开创者叶桂,等等。

  中医古籍是中医知识传承的基本载体,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所载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古籍为13455种。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曾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听历史讲中医》第五章主要从目录学的视角,对“二十六史”、通志类和通考类史着中著录的中医文献进行了列举。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目录罗列读起来难免会稍显枯燥,但不妨将其作为“账目”之用,以备将来按图索骥。

  1919年陈邦贤先生撰成《中国医学史》,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迄今已百余年。当前的中国医学史研究,愈趋多元化,诸如医疗史、社会史、文化史、知识史等研究视野及思路方法的引入,也让作为历史而存在的“中医”呈现出更加细致、立体和丰满的面貌。在我个人看来,精英思想世界与一般民众的思想世界同样重要,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不可或缺,彼此幷无高低之分。从这个角度而言,益亮与林楠教授的《听历史讲中医》试图呈现历代史籍中的中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老套”,但依然是我们了解中医历史的“正途”。它不应被替代,也更不应被遗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