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潘鲁生:全面推进传统工艺服务乡村振兴
http://www.CRNTT.com   2022-10-16 09:42:19


(图片来源:中国网)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导,城乡文化、资本和工艺、技术要素之间的相互吸引流动,势必引发乡村创新创业热潮,推动乡村文明复兴,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城乡双向流动中走向现代化。在这一双向流动的浪潮中,乡村妇女与青年群体迅速崛起,成为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乡村传统工艺经济兴起,乡村文化产业已然成型。现阶段,中国社会已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结构不断升级、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时代,个性化、原真性、品质化的消费成为趋势。尤其是互联网化生产与电商IP经营模式的大规模普及,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工艺传承、传播的空间范围,加速消费由消费数量向消费质量与生活品质协同关系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进一步助推乡村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架构下传统工艺的“原创生产中心”。一系列电商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产销模式,拓宽了传统手工艺人的思维模式,打通了生产价值链和消费价值链,不断优化用户与良品美器及品牌之间的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乡村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手艺农村”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增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和发展潜力。乡村是一个有内涵、有故事、有人情的共同体,它不仅是血缘、地缘、宗族等要素相互联系后的汇总,而且是本土的、有机的、浑然的、持久地生长在一起的文化整体,表现出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共同关爱的共有价值,反映出“价值共同体”自然天成的稳固意志。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共有价值的振兴。

  第二,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传统工艺是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生成、发展、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传承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技艺和造物思想,还体现了日常生产与生活的智慧,以及由此交织、凝练而成的乡土社会价值体系。其“物性”与“心性”交织重叠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民集体乡愁记忆的主要载体。

  应通过最广泛的手工造物行为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慢经济”“乡愁经济”与“价值共同体”的叠加效应,同时防止出现片面追求文化旅游增值、开发性破坏等情形。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实践课题。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