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九二共识”的名实之辩、同异之争与体用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9-04 00:11:17


 
  同时,岛内在提及“九二共识”是只强调“一中各表”,并企图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扩展为两岸在国际的互动规则,“两国论”化倾向明显。而民进党执政以来,则是拒不接受“九二共识”,虽然学界曾指出民进党可以提出体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替代性共识,但民进党当局仍然期待能够在缺乏“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的情况下“维持现状”,刻意忽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现状应建基于“九二共识”之上。大陆绝不可能在台湾当局拒绝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情况下作出所谓“正视、承认中华民国存在”的让步。虽然台湾当局在两岸间的政治地位与权力空间也是变动的,但首要决定因素在于其是否承认或遵行“九二共识”,而核心是认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总体上,在两岸间的权力博弈,应坚守“九二共识”的底线,同时警惕无“一中原则”的“一中各表”以及“一中各表”的国际化、“两国论”化。

  三、“九二共识”中的清晰与模糊

  在谋求国家统一进程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一个明确的共识,即“九二共识”在核心的、重大的问题上是清晰的。这是理解“九二共识”中的清晰与模糊关系的大前提。当然,“九二共识”也在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分歧处理、两岸政治定位以及具体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可诠释空间,在第二位、局部性问题上有一些模糊之处。这是“九二共识”中的小问题,这种模糊不应逾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不应“模糊”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清晰共识。对于这种清晰与模糊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当年两岸政治智慧的创造,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包容度。

  1.“九二共识”中的清晰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清晰首先体现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实体共识的清晰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表述1992年两岸达成的过程和结果,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都是最为核心的、本质的、实体的共识,原因更在于这种实体共识是对于两岸关系法理和事实的客观反映,而能够被双方所接受的用语表述也一定要如实概括这一客观事实。事实上,自蔡英文就职讲话后,对于如何答好“未完成的答卷”,学者曾建议民进党当局以适当方式表述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显然,只要台湾方面认清这一基本事实、认同这一核心共识,两岸关系就能回到正轨。两岸在此问题上达成了清晰的共识、对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有了清晰的态度,才有了1992年以来的两岸政治协商交流,两岸也通过协商达成两会之间多项交流合作协定,才有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边政治基础。

  其次,“九二共识”中的清晰也体现在达成“九二共识”的程序的清晰性上。两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谈判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与程序是清晰的,被记载于一系列函电往来、新闻报导和官方文书。在过程上,两会经过两岸官方机构授权,协商过程中各方也与指导机构保持沟通,两会之间经过香港会谈以及后续一系列函电往来,并确认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是台湾方面的正式意见,双方对于最后的表述文本也并未表示任何异议,协商谈判过程的代表性和正当性充足。在结果上,共识经由双方协商达成,由两岸官方各自表述确认,在此共识基础上开展了事务性商谈,并恢复了两岸制度化协商,进一步明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协商结果的运用也是具有充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因此,民进党的“九二共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个共识”、“‘九二共识’是虚拟共识,没经过人民讨论、民主程序”等说辞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三,清晰还体现在坚持“九二共识”、维护双边成果的清晰性上。“九二共识”体现的是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底线,坚持“九二共识”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此问题上,中国大陆一直保持着清晰的态度,而且也要求台湾方面就此问题表达明确的承诺,这已经为历史实践所验证。在1992年末至2000年4月间,两会达成的共识没有被推翻,两岸关系虽有波折,但发展的大格局并没有改变。而企图用“九二过程或精神”、“九二香港会谈”等名词取代“九二共识”,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动荡不安。⑧重新执政的国民党确立了“九二共识”存在的客观事实,马英九明确表态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步入快车道。而没有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础的各种“模糊”,都不可能成为开启僵局的“钥匙”。再度执政的民进党则继续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再度陷入困境。

  2.“九二共识”中的模糊

  “九二共识”中的模糊首先体现在两会在协商谈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搁置了一个中国涵义的争议,在达成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不就一个中国的涵义进行协商。“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涵义”与“认知各有不同”并未进一步回答在两岸之间“一个中国的涵义”“两岸政治定位”“谁是中央政府”等难题,而是模糊化处理,不因局部性的分歧影响总体性的共识,不让第二位的分歧“模糊”了共识的清晰。这也是为了打破两岸僵局,在一个中国原则架构内推动两岸平等交流协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创新方案,因为着眼于未来,那些政治分歧和难题都可以而且也都需要在发展中、协商中逐步得以解决。

  其次,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涵义的适用范围等问题上保留一定的模糊空间。“九二共识”最开始适用于两岸事务性商谈、两岸民间交流、保障人民权益中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并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更多地运用于两岸之间。而在2008-2016年间,台湾方面能够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参与机会,与承认“九二共识”有关,也与台湾方面未在国际社会场域彰显“一中各表”有关。对于大陆而言,“一个中国原则”实际上存在两种具体内涵和适用范围,即适用于国际社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一个中国原则、适用于两岸之间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对于台湾方面刻意模糊其应用语境等差异、制造误解和恐慌,大陆方面仅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对于2008-2016年间台湾有条件参与国际活动,大陆方面并未刻意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九二共识”容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共识之上的模糊与空间,但坚决拒斥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各种所谓“创造性模糊”。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的官方还是民间,尤其是民进党执政时期,都不乏此类情况发生,各种所谓为了打破两岸僵局的方案意图都避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妄图为“分裂”“分离”主张与行径制造论据。如陈水扁在任期间宣称要“本诸九二年的精神,共同来建立两岸的良性互动”,所谓“九二年的精神”,是指“对话、交流及搁置争议”,蔡英文在2016年就职演说中表示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达成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的历史事实,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在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实质上也完全偏离了“九二共识”中清晰与模糊的关系框架。

  四、“九二共识”的功能与空间

  “九二共识”的本体是“两岸同属一个领土、主权完整的中国”的客观事实,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容否认的法理和现实,而“九二共识”的主体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前述梳理表明,“九二共识”客观概括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与事实,不因用语之争、同异之辩、清晰与模糊之分而改变内涵,坚持“九二共识”就意味着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承认“九二共识”就等于意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但当前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国民党在“九二共识”立场上退却,台湾民众对于“九二共识”有所疑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受到“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而波折起伏。历史表明,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稳步发展;现实证明,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会动荡不安;面向未来,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克难前行。大陆方面在两岸关系上、对台工作中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展示了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善意。而台湾方面只有回到接受“九二共识”的立场上来,其“维持现状”才不会是无本之木,两岸关系乃至于区域和平才能维系稳定,而台湾无论是在内部增长、两岸协商还是外部发展上都能获得更大空间。对于台湾而言,“九二共识”意义深远,只有认同并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才有民主协商一国两制的空间,而如果放弃“九二共识”,台湾就失去了守护稳定、发展的门神,各种“外鬼野鬼”、“怪力乱神”乘虚而入,最后势必引发大乱,导致一国一制的统一。

  1.“九二共识”的功能

  “九二共识”首先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区域和平稳定现状的隐性架构。围绕两岸关系政治定位、台湾前途等问题,两岸乃至于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但这些难题和挑战基本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国”架构被探讨、解决、缓解或搁置。从各方政策选项来看,中国大陆方面在两岸之间、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内外有别),台湾方面尚未走向“法理台独”和完全废弃“一个中国”宪制性规定,美国则是坚持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不可否认各方之间以及各方内部的政策与行动之间都存在着张力,但总体上各方在“一个中国”架构上有交集,这也让两岸之间、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尚能维持微妙的稳定状态,各方所称的“维持现状”能够在最低限度上维系。虽然三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共同交集较小,但是“九二共识”的创造性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和维持双方之间的交集空间。因为“九二共识”的实体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系统描述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也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一个中国原则“新三句”相合,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承认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政策立场存在重迭之处,还涵盖了台湾方面现行关于“固有疆域”等宪制性规定的规范性。可以说,对于各方而言,坚持、认同或默认“九二共识”基本上与各自固有的立场并无根本性冲突。

  其次,“九二共识”构筑了拓展两岸关系空间、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发展框架。不可否认,两岸之间甚至中美在涉台问题上都存在一些分歧、难题,这些问题尚未解决或短期内难以解决。但只要各方之间有着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态度,以及寻求解决或缓解之道的动力,问题终究会找到答案,或是在发展中不再成为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问题的症结是两岸政治对立,这种对立是在领土主权完整的一个中国内部的分歧,只要台湾方面或外部势力没有将这种分歧导向“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种分歧可以有条件搁置或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形成合情合理的安排,进而结束政治对立。“九二共识”就是这种方法论的体现和结晶,两岸就在谋求国家统一过程中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一个中国涵义也均有所保留,而这种分歧可以在共识框架内搁置,所谓的“名实”与“同异”之争、“清晰”与“模糊”之辩都可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找到破解之道,相信也能够在两岸交流交往、共同利益、价值共享、融合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被化解。有了“九二共识”这个基础和平台,两岸互动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台湾内部会形成稳定的共识,台湾在两岸和平发展和统一协商中也会获得稳固的主体地位和议价能力,也能在对外事务上获得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

  2.“九二共识”的空间

  因此,当两岸在“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上形成清晰的共识后,“九二共识”的适用就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包容性与灵活性,既为两岸之间进一步协商、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提供了基本框架,又能够容许台湾维持在一中架构内部的自主权甚至两岸之间的平等权,还为台湾带来了发展性的权力空间和阐释空间。大陆多次表示,只要认同一个中国,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包括两岸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等问题。

  事实上,中国大陆在台湾认同“九二共识”问题上也是开放包容的,并且也给予了台湾方面极大的善意、让步与空间,中国大陆在“九二共识”上的立场和标准是“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无须表述一个中国内涵的分歧”,但也曾对马英九当局“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相关表述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因应。在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实现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台湾与大陆之间不仅签署了多项共同事务协议,得到了和平红利,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而且也在台湾社会内部凝聚了政治共识,“外交休兵”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所尊重,更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能见度和参与空间,包括前所未有地参与了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大会等。

  民进党再度执政后,希望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继承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却以“九二共识”的用语分歧等模糊“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和核心意涵,或者是不顾“一个中国原则”的实体共识而只求以所谓“对等协商”“互相尊重”的程序来开启与大陆的协商交流,甚至公然否定“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协商交流的政治基础丧失。这自然会导致岛内最大政治共识的崩塌,也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和既有成果难以为继,而且在国际空间上必然受到一个中国原则的规制,所谓的“邦交国”数量锐减,对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活动的参与受限。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现状的基础和机制不复存在,而大陆方面必须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上发挥主动性和主导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体、动力和路径逐步从“双边”走向“单边”。

  注释:

  ①刘相平,张萌:《第四次交锋:台湾岛内“九二共识”再争议述论》,《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

  ②杨丹伟,孙君文:《“九二共识”:“一个中国”象征符合的形成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

  ③张俊威,李义虎:《“九二共识”核心内涵的正确认知:有关“一中各表”论的重点剖析》,《台湾研究》2022年第2期。

  ④《“九二共识”的由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网站,2016-7-12,http://www.gwytb.gov.cn/wyly/201607/t20160712_11506678.htm

  ⑤朱松岭:《“九二共识”抓机遇、成共识、促发展》,中国台湾网,2012年11月6日,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211/t20121106_3352098.htm。

  ⑥张俊威,李义虎:《“九二共识”核心内涵的正确认知:有关“一中各表”论的重点剖析》,《台湾研究》2022年第2期。

  ⑦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第1版。

  ⑧刘相平:《台湾对“九二共识”的争议及影响述论》,中国台湾网,2015年4月29日,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504/t20150429_9691916.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8月号,总第296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