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地位
http://www.CRNTT.com   2022-07-24 09:02:55


 
  从政策供给看,中国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有力推进,这些都为县域经济更好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发展基础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持续优化,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一方面,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持续推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带来多元化需求,这些都为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多样性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选择不同发展路径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可以在更广大的区域内交互,为在县域空间内进行分散化生产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已初具区域性中心功能,只要推动其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抑制盲目扩张冲动,突出强化服务创新引领,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效应就能更为有效地发挥,更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文章指出,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需要多方面协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欠发达地区难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对于县域经济而言也是如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改善其竞争地位,必须汇聚多方力量,找准推动工作的抓手。

  一是更加重视县城建设,着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便利度。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城拥有更加充裕的空间,应更好发挥其优势,着力建设广场、公园、绿地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在公共服务供给、市政设施和商业设施建设等方面抓紧补短板,不断增强县城对人口的吸引力。

  二是实现差异化发展,重点要做强做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除了少数具有优越地理区位和显着资源优势的县域外,大部分县域缺乏大规模集聚多类产业的能力,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应成为其主要发展路径。当然,有些特色产业并不一定能够壮大成为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但只要能够挖掘潜力充分发展,并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就能够激发特色产业以及县域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使其增强与县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当前,各类区域规划大多围绕大中城市展开,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大都市圈建设、国家级新区规划、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等,大中城市由此获得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助力。相比之下,在辐射乡村广袤地区的诸多县城中,除了少数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周边的县城,普遍存在顶层规划少、政策优惠力度不足、各类资源供给缺乏等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大中城市对周边县域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需要看到,高质量推进城镇化要求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近期公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将“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列为发展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大中城市应该以优化发展和功能提升为重点,避免各类城市病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功能弱化,不断增强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现与县城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更好发展。

  四是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引导资源集聚,改善县域经济的弱势竞争地位。大中城市普遍享有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这在客观上使县域经济处于不公平竞争地位。要改善县域经济的竞争地位,需要相关部门在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县域降低发展成本、提高资源获得能力,更好吸引产业集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