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发展高度和民生温度
http://www.CRNTT.com   2022-05-05 16:16:04


  中评社北京5月5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从嫦娥玉兔飞天揽月,到南水北调润泽万方,再到大兴机场凤凰展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今年一季度已发行的专项债券中,基础设施投资发力明显,其中,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415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316亿元、社会事业225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016亿元、农林水利1004亿元、生态环保468亿元以及能源、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251亿元,为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以农村邮政基础网络建设为例,我国农村村落量大面广,邮政网点布局分散、快递业务量少、物流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进村”容易“驻村”难的问题有待解决。再有,面对突发风险,尤其是疫情之下很多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此时,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保供生活必需品、保证医疗交通设施运转、畅通信息服务,以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大课题。此外,有些地方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陷入形式主义误区,甚至直接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拉动GDP画了等号。

  立足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着眼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困扰全球经济,国际地缘冲突升级,在各类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就业保民生、实现年度目标任务,需要运用好各项政策工具,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脉”、加强联动。在完善物流网络、交通枢纽、能源供应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注重向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