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屠海鸣:香港为何不能效仿新加坡放松防疫?
http://www.CRNTT.com   2022-03-26 11:19:31


 
  医疗资源不同

  新加坡本地确诊病例在2月22日达到2万6千起的高峰,之后逐渐趋缓,过去一周的每日新增病例介于7千多至1万3千多起。李显龙讲到:“更重要的是,本地医疗系统始终保持坚韧,尽管在奥密克戎疫情最严重时,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仍挺过了难关。如今医院的负担依然沉重,不过看诊压力已减缓。”可以看出,新加坡在疫情高峰时也没有发生医疗挤兑现象;医疗系统的坚韧性,香港无法与之相比。

  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香港医疗系统至少存在三个短板。第一,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确诊个案从每日百例、千例、到万例仅用了十几天时间。每日个案逾1万例时,医疗资源就力不从心,到了每日确诊5万例,更是不堪负重。第二,医疗系统整体统筹协调不力。当公立医院病床不够用时,部分私立医院并未及时“接盘”,令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轻症转重症,重症转死亡。第三,对安老院的医护资源配置远远不够。疫情并非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而是可以预测推演的“灰犀牛”事件,全球各地疫情证明,老年人是最易“中招”,也最易转成重症死亡,但香港没有事先做好安老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死者绝大部分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香港医疗资源不足,幸而有祖国及时伸出援救之手。在中央的及时协调下,内地几批专家赴港指导,提供了宝贵经验;内地数百名医护人员支援香港,日夜奋战抗疫一线;内地援建的方舱医院已全部交付,床位超过2万个;特区政府还将请求中央派遣中医团队支援抗疫。最近,香港的私营医院也开始接收新冠肺炎患者。香港医疗资源紧缺状况暂时得到缓解。

  尽管如此,香港仍须善用医疗资源,决不能挥霍来之不易的医疗资源。如果认为有内地的医疗资源“兜底”,就放松防疫限制,岂不让无数人的辛苦努力白费?岂不令内地援港的人员心寒?

  国情港情不同

  香港与新加坡固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就抗疫及疫后恢复经济而言,至少有两大不同之处。

  第一,香港拥挤的居住环境更易传播疫情。香港人大多居住在大厦里,楼下就是商场、马路,缺少空旷的休闲地带。更有不少家庭蜗居在“纳米房”、“㓥房”、“笼屋”里,一人中招,全家染疫。新加坡号称“花园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远高于香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新加坡此次放宽防疫限制,依然要求在室内场所必须戴口罩,就算在户外,若人多仍应戴口罩。

  第二,香港“通内地”重于“通海外”。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中国内地是疫情爆发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香港的民生保障也要依赖内地。内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香港若过早放松防疫政策,与内地通关则遥遥无期,这对香港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新加坡则不同,不用考虑这个因素。

  第五波疫情给香港留下了惨痛教训。说到底,还是抗疫理念左右摇摆、社会共识难以凝聚。现在,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抗疫终于稳住阵脚了。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明确要求,要围绕“三减三重一优先”的工作重点有序铺排下一阶段工作。香港一定要聚焦这个重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打赢这场硬仗;切勿盲目乐观,千万不要看到人家放松就蠢蠢欲动;还是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来谋划下一步的抗疫策略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