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贴近生活才能唤起共鸣
http://www.CRNTT.com   2022-02-28 10:05:30


 

  在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发起人费元洪看来,激励原创音乐剧发展,离不开为创作者搭建平台。

  2019年,上海文化广场首次发起“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征集未曾发表过的华语原创音乐剧作品。孵化计划为入围的创作团队配备导师和制作团队,并建立汇报与选拔机制,最终实现和商业化制作对接。费元洪表示,希望汇聚专业资源,带动中国原创音乐剧健康成长。

  3年来,孵化计划共收到239份投稿,有几部作品已完成首演。费元洪介绍,今年的孵化计划在自由投稿作品孵化板块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定向孵化和特邀孵化板块,让更多创作者参与进来。“接下来要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更细致,我们希望让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作品有机会通过这个平台绽放。”费元洪说。

  作品展现当代生活

  作为舶来品,走入中国的音乐剧如何民族化、本土化,扎根中国土壤,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教授陈蔚看来,我们的音乐剧要注重和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当代中国人的审美需求相结合。

  从融合昆曲、评弹、越剧、江南小调等元素的《锦绣过云楼》,到展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的《梅》、改编自杂剧的《赵氏孤儿》……如今,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剧中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与此同时,一批主旋律作品也登上音乐剧舞台,获得观众青睐。

  以《在远方》为例,这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聚焦快递小哥群体,以他们的奋斗故事反映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深入了解快递行业真实的工作状态,主创团队曾走进快递公司体验卸货、分拣、派送等环节,快递员刘阔观剧后感慨:“这部剧很真实,姚远在快递三轮车上擦汗、吃盒饭、一刻不停地送件,就是我们工作、生活场景的反映,看后很暖心,也很振奋。”观众也评价:“歌曲好听”“鼓舞人心,满满正能量”。

  陈蔚表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是音乐剧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在此类题材上做更多创作,产生更多作品,让身边感人的故事从生活真实化为艺术真实的形象,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在中国做音乐剧,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和风格。”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周映辰认为,中国音乐剧必须确立自己的范式和特色,用自己的手法和气质传递时代声音,“音乐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只有最贴近生活的,才能唤起大家的共鸣。”

  培养人才仍是关键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等于一体,对各环节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人才培养成为音乐剧发展的关键一环。

  伴随音乐剧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声入人心》等综艺节目的走红,音乐剧不断“破圈”,不少演员从其他艺术门类走向音乐剧舞台,报考音乐剧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增长。

  吸引人才流向音乐剧领域只是第一步。陈蔚表示,搞作品首先要抓创作,现在音乐剧专业学生演出、练习的大多是外国作品,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秀的原创剧目。在她看来,校园音乐剧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让更多的优秀原创音乐剧剧目进入教材、走进课堂,在学生心里播下种子。”

  陈蔚认为,目前表演人才的系统培训已经建立起来了,创作人才的培养还不够系统。对音乐剧创作者而言,找到合适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费元洪说,音乐剧创作需要不断地练习、推翻、修改、打磨,“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就是希望成为这样的平台,让更多年轻人有创作的机会和被指导的机会。”

  好作品离不开好演员。走进市场,音乐剧人才的发展需要更多机会。阿云嘎介绍,未来,北京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团会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剧目打造上。在后续创作中,希望吸引音乐剧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合作的方式加入。此外,北京演艺集团之前已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也将与北京舞蹈学院等展开在音乐剧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基础上,对音乐剧这门年轻的艺术而言,培养观众同样重要。拥有了具有黏性的观众群体,优质作品才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希望更多人加入传播、推广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行列中来。”阿云嘎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