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的三个维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20:46


阿富汗一夜之间变了颜色,塔利班成为“绿色江山”的主人。
  中评社╱题:透过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的三个维度 作者:陆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摘要】阿富汗和台湾地区是多维度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两个焦点。它们既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博弈,也呈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意识形态竞争的状况。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动机集中于油气资源的供应和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但还保留了国家领土攻防的传统。在当前中美竞合中,台湾兼具地缘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前者指台湾岛扼守着通向西太平洋的系列岛链,与南海互为犄角,构成中美海权攻防的必争之地。随着全球供应链日益提到白宫议事日程上来,台湾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芯片研制,而台湾掌握着新芯片的关键技术。美国的大部分芯片供应来自台湾。某种意义上台湾嵌入了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中,这是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的视角。

  引言

  阿富汗一夜之间变了颜色,塔利班成为“绿色江山”的主人。全世界震惊于阿富汗的剧变,一时难以辨明阿富汗的政权更迭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祇是看到了经过美军20年的占领和清剿,阿富汗从塔利班政权变成了塔利班政权,或者说从“塔利班1.0”升级为“塔利班2.0”。阿富汗的变局给世界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也给学者留下了不少的思考。

  首先,美国为何义无反顾地从阿富汗撤军,即使在遭受了恐怖袭击、人员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仍然按期撤离?而塔利班为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全国30多个省的中心城市、幷接管喀布尔?阿富汗30万的政府军哪里去了?

  其次,美国为什么在撤离阿富汗的同时在亚太地区调兵遣将,加强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关系?阿富汗与台湾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地区性问题具有何种地缘政治意义?美国的大战略又如何定位这两个地区性问题?

  最后,阿富汗局势如何影响周边地区的战略态势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如何与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友好相处?塔利班能否遵守诺言,切割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关系,严防阿富汗成为威胁周边地区的跳板?塔利班要求参加“一带一路”幷说中国是其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如何回应?

  这些问题不好回答。目前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我们观察问题往往是单向度和扁平化的,因而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正确的姿态是,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应该是多维度和立体化的,这样才能从多个侧面接触事物的本体,寻求正确的答案。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斗争这三个维度分析阿富汗局势带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为读者呈现自己的近期思考。

  一、陆权与海权的地缘政治二元性

  威斯伐利亚体系形成后,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而地缘政治也是民族国家制订对外政策的主要出发点。①尽管当前国际关系维度的增多,核武器、气候变化甚至全球公共卫生也出现在外交政策的议事日程中,但基于地缘政治的权力获取仍然是各国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纵观历史,地缘政治权力的追逐无外乎两种方式,战争和商业。战争是一个国家通过对异族的血腥征服,割让土地,掠夺财富,进而增加本国的势力范围。商业则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重商主义方式,通过卖多买少获得贸易顺差,增加本国的贵重金属的储备。②

  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苏及其两大阵营的对垒,意识形态超越地缘政治成为主要国家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因素。冷战终结后,国际关系格局从两极转向一超多极,美国依然一家独大,而中国意外地成为世界老二。中国在地理上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西部深入欧亚大陆腹部,东部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隔海相望。因此,地缘政治中陆权和海权的二元性在中国地理政治环境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一带一路”倡议也体现了这种二元性。

  中国西部的大周边是世界能源的中心地带,中东和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产油国家的油气开采与运输决定着世界能源市场走向。尽管后冷战时代,各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方式比较文明,但通过战争掠夺石油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则是通过商业文明方式,按照国际惯例与产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以及海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幷把这种经贸关系纳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

  阿富汗是中国西部邻国,两国的边境线不过90公里。若以油气资源为导向的现代地缘政治博弈而论,阿富汗对于中国不具有战略意义。但在历史上,阿富汗几度遭受强大的帝国征服。实际上,这些帝国入侵阿富汗最初的动机幷非是典型的地缘政治考虑,而是其他考虑。大英帝国征服阿富汗是为了争夺中亚市场,而阿富汗处于英属印度通向中亚地区的必经之路。苏联征服阿富汗是勃列日涅夫等“三驾马车”听信了克格勃的情报,把阿富汗西南地区的骚乱看成是美国煽动的“反革命”暴乱,其实是阿富汗偏远地区的少量穆斯林受到伊朗革命鼓舞而举事。于是苏军轻率地、仓促地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帝国坟场。③美国举兵阿富汗,纯粹是显示超级大国的霸气,主要是“911”恐袭事件后报复“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按理美国推翻了塔利班、杀死本·拉登后已经完成了战争使命可以从阿富汗撤离,但为何还呆了20年,幷耗费了2.26万亿美元?这从地缘政治的陆权逻辑是解释不通的。

  然而,地缘政治的海权逻辑却在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中得到了诠释。美国控制世界有两根权杖,一根是海洋霸权;另一根是美元霸权。美国海上霸权是二战中通过击败日本、占领日本而获得的,后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签订安全条约,在东亚地区形成环状形的安全防御链条,主要针对中苏的共产主义扩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基于这一逻辑而发生的两大阵营代理人战争。中国建国初期不具备海上较量的实力,因而搁置了登陆台湾岛的计划。中国海军没有打过现代化的海战,仅仅是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和收复西沙等小规模战役。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当时有些学者疾呼维护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④

  台湾本来没有包括在美国的反共防御链条以内。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介入台湾事务,签订美台安全防御条约。中美恢复邦交关系后,美国将注意力转向大陆,因为美国希望利用中国牵制苏联。20世纪末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两个大事件,一个是苏联东欧集团突然解体幷转型,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发生了地缘政治板块的碰撞。另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整体经济实力很快超过其他大国位居世界第二。强大的中国也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维护海洋权益的倾向,如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南海人工造岛等。这就似乎触动了美国的蛋糕。美国在大战略设计中,把亚太地区作为主要战略区域,祇不过竞争对手没有确定,当时中美还处于反恐合作关系中,所以美国在海峡两岸关系上采取模糊的策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由台海两岸的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的去向,但不能使用武力。对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方针,美国基本上默认。

  可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台湾的战略价值在美国决策层那里凸显出来。一是从海权角度看,台湾是防守第一岛链的重要节点,失去台湾,解放军就能轻易穿越宫古海峡和巴士海峡,突破第一岛链,指向第二岛链,威胁到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二是芯片供应链。拜登明确宣布从阿富汗撤军的目的就是要转移力量到亚太地区,以对付中国的经济竞合。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就是高科技领域,而芯片研制则是这一领域的王冠。台湾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研制能力。美国的大部分芯片也外包给台湾等东亚地区生产。一旦发生台海战争,美国制造业的心脏将会遭受严重打击。因此,美国提升台湾的战略地位绝不仅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而是因应现实状况做出的战略选择。简言之,在这样的战略思维下,台湾已经成为美国核心利益的组成部分。形成这个格局不是地缘政治思维使然,而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二、美元治下的经济全球化现象

  根据百度百科引用IMF的解释,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18-19世纪。由于劳动分工和机器生产的运用,资本主义开始越过西欧边界向全世界扩张。《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全球化有过经典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进入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依然不可逆转。二战结束后,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设计了战后重建的世界蓝图,这就是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秩序,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的逻辑与英国不同,与德日两国更不同。大英帝国是通过殖民将本国产品输出到全世界,形成世界市场。英国利用大工业的优势,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倾销商品、积聚国民财富。德日两国则是通过帝国式的征服,发动战争,占领和吞幷他国领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