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科学处理三大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1-09-02 08:59:16


 
  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又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应该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而非某一方面单方突进的现代化。鉴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将推进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现代化作为“本”,将农村居民素质和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作为“魂”。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来看也是如此。因为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现代化,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支撑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通过提升乡村的生产功能和激发乡村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情况;农村现代化应是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结合。推进农村居民素质和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疏通城市人口、人才下乡带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通道。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坚持底线思维的关系

  文章指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是个发展问题;但又必须强调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重大经济社会风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后者又是个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注意坚守以下两大底线。

  第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实现粮食安全争夺资源、要素的竞争不断加剧。但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什么其他战略,都只能加强、不能动摇实现粮食安全的根基。当然,确保粮食安全也要创新思路,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民”与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优化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将发挥粮食主产区骨干作用同强化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结合起来,将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减损降耗结合起来。要结合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机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引导更多的耕地和资源支持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

  第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当前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但是,摆脱贫困也有“创业易,守成难”的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国内体制性、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的叠加影响,发展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容易增加脱贫户、脱贫地区返贫风险。特别是许多脱贫地区,随着特色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产业同质竞争不断加剧,质量、效益、竞争力下降问题凸显,容易因产业资金链断裂、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建设内卷、市场拓展难度加大,出现区域性、规模性产业滑坡和农户减收风险,增大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可能性。因此,从“十四五”开始,要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并实现到202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目标,必须着力做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文章,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同时,积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从制度上有效遏制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