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的转型与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6-22 00:21:37


 
  (二)加强供应链保障

  “一带一路”合作逆势前行,有力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也拥有较为全面的工业产业体系,对于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让各国更加清晰看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及不可替代性,更加坚定地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特别是在海运和空运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成为疫情期间稳定全球供应链、助力沿线各国抗疫的“钢铁驼队”,开行数和发货量创历史新高,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

  因此,我们应加强自贸区和中欧班列的引领和骨干作用,创造全球供应链稳中有进的贸易环境。另外,中国可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统筹协调发行“抗击疫情专题债券”为各国企业提供支持。[13]通过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供应链不仅可以降低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还可削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去中国化”及带路国家因疫情冲击可能导致的政治经济变动所造成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合作项目的跟踪指导,针对各国因疫情产生的医疗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需求,扩大产业合作,加速国内企业“走出去”,形成更多的区域经济循环和联系。[14]促进带路沿线国供应链保障及全方位合作,更为根本在于相关平台及机制的建立。

  (三)推进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建设

  面对二战后国际社会遇到的最严重的卫生安全危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打造公正有序、合作共享的全球卫生治理多边机制是当务之急,也是全面推进全球健康治理的首要关键。中国应立足当前实际,以“健康丝路”为载体及重点,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首要,以共同发展为长远导向[15],以国际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有序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全球健康治理。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角度,我们优先任务是提升自身、境内防治能力,选择综合医院作为哨点医院进行突发卫生事件监测,构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检测网络;然后,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信息沟通联动、政策对接和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强边境防治合作,突破“一带一路”沿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境内、边境、境外三个防控薄弱点。疫情期间中国的对外援助,应妥善处理大量援助需求与中国自身为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医疗物资的援助和专家组的派遣。

  再次,前移境外检测关口,深化与以WT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合作;最后,强化信息和人才支撑力度,完善合作机制,全面提升沿线国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16]“疫情外交”的开展,应以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等多元化形式进行,幷通过相关金融机构向重点带路国家(地区)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针对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世卫组织、G20等国际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中过程中所暴露出全球治理的困境,及全球性公共问题具有多元化、层次化、复杂性的特点,中国应当加强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合作网络的作用,完善沿线国家公共卫生领域治理体系机制,充分利用共建“健康丝路”的外溢效应促成区域及全球卫生合作治理版图的重塑,从而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变革,[17]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新理念新方案新机制新平台,进一步完善国际多边治理架构和提升该倡议的机制化水平。同时,疫情发生以来,有力的中国行动、独创的中国倡议和积极的中国方案以事实证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更凸显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极端重要性。[18]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推动世界卫生组织改革。在完善国际法的基础上强化执行力,同时搭建公共卫生治理全球统一框架来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推动多边机制引领全球抗疫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治理合作平台建设及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综合、系统性改革,切实补齐全球卫生“治理赤字”。[19]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我们还可借鉴欧盟的发展过程,以疫情防控为主要合作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以WT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合作,打造共赢型体系和多项机制,建立“一带一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多边共赢联盟[20],该联盟的建立应以国家间信息交换为《“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机制》的基础[21],利用此次新冠疫情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转型和升级。

  疫情限制物理连接,而巨大的生产生活需求促使数字连接加速发展,5G、电子贸易、AR技术强势兴起,中国的通信、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公司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能够满足带路国家的数字需求,以数字转型减少疫情给相关带路国家造成的损失;金融合作方面,疫情很有可能导致带路国家出现金融、债务危机。我们可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发行“抗击疫情专题债券”等方式充分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高度重视带路国家及企业的债务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因此,新冠疫情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是“危”,也是“机”,“危”与“机”幷存,且我们准确、及时地把握了这一机会!

  二、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趋势

  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有序恢复,不仅维护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而且促进了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走深走实,保障了国际贸易、民生需求、经济发展等需求。作为世界仅存的经济增长点,共建“一带一路”对倍受疫情冲击的沿线国家尤为重要。

  尽管中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GDP出现6.8%的陡降,但在中国政府随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于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业复市,且二三四季度实现3.2%、4.9%和6.5%的平稳复苏,幷实现较上年增长2.3%。[22]而且,中国充分利用产业链结构完善和自主科技创新的优势,幷以点带面,推动带路国家经济复苏。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有序推进,以实际行动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丝路国家携手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无法忽视的作用。据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包括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1.5亿美元,其中对带路沿线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5.4%和58.4%。[23]2020年全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24]

  2020年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全年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大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物,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助力中欧及沿线区域共同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球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国与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为世界提供了防疫物质保障,也为全球防疫提振了信心,更是为全球产业链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行压力加大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是扭转全球经济下行、防止逆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预见,未来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趋势将从传统合作领域向多元合作领域转型,以建立幷完善相关机制为契机,积极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逐步释放合作潜能,具体如下:

  1.积极深化幷拓展与带路国家的合作领域

  后疫情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发展重点将从港口、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转型升级为5G通信技术、智慧城市、医疗健康、金融、线上办公等领域,即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中国数字贸易规模达2700多亿美元,数字经济的强劲发展凸显其作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一阶段的主要建设领域。作为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国内各类手机及电脑远程办公、学习软件百花齐放,如钉钉、腾讯会议、学习通、猿辅导等,充分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工作、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数字技术在国内的实践中逐渐成熟,为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带路国家普遍数字基础建设薄弱,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又存在巨大的需求。有理由相信,数字技术作为深化合作及产业转型的新选择,在未来将成为带路国家引进和发展的重点。中国政府应考虑构建跨产业链模式,有效整合国营企业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民营企业偏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加大对国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中国民营企业迈大步伐“走出去”,尤其是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结合沿线国家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供应个性化产品以满足东道国的多样化需求。中国民营企业必将大有可为,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乘风而上,扩大经营区域,从国内走向国际,促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国际化,同时实现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汇丰集团总经理穆赫塔尔·侯赛因(Mukhtar Hussain)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将在后疫情时代大有作为,认为其资本、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25]另外,中国政府在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优势的基础上,需引导国内企业以积极端正的心态看待贸易争端及部分媒体散播的不良言论,主动加强对当地民生建设的关注,修建公益性的学校等民生设施,形成东道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舆论环境,以事实作出最有力的回应。

  2.构建幷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联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促使新兴增长及治理机制的形成。首先,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6]理念成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首要发展目标。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防控措施仍需改善。截至2021年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04370550例。[27]这触目惊心的数字从侧面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紧迫性。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实现了从“后来者”、“融入者”到“支持者”的转变,尤其是应对本次疫情的有力措施展现了大国担当,应继续支持以WHO为核心的国际卫生治理多边机制,深化与带路国家的卫生健康有关领域,开展国际联防联控,强化“健康丝路”机制建设来推动卫生外交,助力实现“卫生健康共同体”。

  其次,中国还需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体系的形式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尤其是建立项目合作透明机制和争端解决多边平台,如“一带一路”争端解决中心(CSDBRI)和“一带一路”投资法庭制度体系[28],以切实有效的创新性方式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潜在的不透明性、专断性等问题。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项目还需主动对接符合中国实践基础、各国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及规则,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标准、法案,促使项目成果国际化,提高沿线国家民众对建设成果的认同感,以更好地应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主导构建的“蓝点网络”(BDN)和欧盟、日本主导创建的“可持续连通性和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SCQI)等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而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又注定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全球化[29]。

  3.对接各国自身发展战略

  虽然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背景不同,但是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战略规划,如蒙古的“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的“琥珀之路”、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越南的“两廊一圈”、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韩国的“欧亚倡议”和印度的“季风计划”及“香料之路”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家的发展倡议或国家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在地理上高度重合,幷且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良好合作。作为跨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一直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是务实合作平台和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发挥的是对现有机制的补充作用。中国应积极探索与各国发展战略、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长期规划(如RCEP)对接的可能,幷竭力将潜在合作可能转化为现实成果,促进我国和沿线国家间贸易友好互通以及经济共同体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应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