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保市场主体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20-09-06 08:36:02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调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瑞龙文章表示,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手段,但要让稳就业与保民生具有可持续性,关键还是要保市场主体。到2019年底,中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这些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对此,我们需充分认识和理解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意义,通过更好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

  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

  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着眼于保民生,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政策来实现,但长远来看,可持续的民生保障还是要靠稳就业来实现。家庭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能力,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

  着力稳就业,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比如,通过推出“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计划直接创造就业;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优化融资环境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条件,使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适度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与消费需求,以一定的经济增长支撑一定的就业水平;等等。

  但也要看到,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市场主体发展得好,稳就业保民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们要稳就业,就必须有效控制疫情,推动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就必须让企业保持一定的投资率,实现必要的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保民生就必须稳就业,稳就业就必须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

  保市场主体需“输血”与“造血”并重

  文章分析,市场主体的活力是保持国民经济整体活力的微观基础。市场主体能否基于效率原则与利益动机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及时的反应,决定了市场机制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也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为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除了需考量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实际之外,还取决于宏观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市场主体能否灵敏及时地做出适应性反应。

  保市场主体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为市场主体“输血”,即通过出台一系列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救助政策,针对某个特定行业或者某个特定企业给予特定的救助;二是促进市场主体自己“造血”,通过优化某些市场条件或者某些制度环境来激发企业的活力,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而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短期内以“输血”为主对企业进行救助是必要的。具体包括减税降费、给企业特别补贴、通过行政办法给予企业特别的贷款优惠等。政府的“输血”行动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生存能力,取决于“输血”的方式与效果。

  一是能否科学确定“输血”的对象。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救助,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对所有企业给予救助,可能会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此,我们既要避免资源浪费,又要防止对“僵尸企业”和一些需要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输血”。

  二是能否推动“输血”政策及时落地。救助政策应该在市场主体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及时落地。当前很多部门都推出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但若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太多,很可能出现好政策落实慢的情况,错过为企业“输血”的最佳时机,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是能否增强救助政策的精准度。企业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统一的纾困解难措施很难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这就要增强救助政策的精准度,在落实层面针对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四是能否畅通救助政策的传导机制。这几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的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但有些企业反映没有切实感受到相关政策的实惠,原因之一就是“输血”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通,这个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以“输血”的方式保市场主体尽管在短期内见效比较快,但效果难以持续。特别是有可能加剧企业对政策的依赖,使某些企业产生“等靠要”思想,反而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因此,短期来看,通过“输血”救助市场主体是必要的,但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持续推进,更需要在加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方面发力,通过营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等,提升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