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赵柯、李刚:再平衡与中欧经贸关系的深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8-13 14:23:13


 
  欧盟认为,正确的工业战略一定要体现欧洲价值观和社会市场经济传统,并且建立在竞争和开放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欧盟在反对保护主义和市场扭曲的同时,面对不公平的竞争,掌握有力的政策工具。在欧盟看来,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不平衡”的,双方的市场准入并“不对等”,这使得中国企业获取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欧盟原本期望通过中欧投资协定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双方谈判进展的缓慢使得欧盟决定采取新的策略——更加强硬的立场和创新政策工具——来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中国让步。

  2020年1月,欧盟贸易委员菲尔·霍根(Phil Hogan)提议制定欧盟的“国际采购工具”,如果东道国对欧盟企业采取了“歧视性”政策,使得欧盟企业无法在该国获得市场准入,那么欧盟各国公开招标时,可以对来自该国的非欧盟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霍根认为这一工具将可以有效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因为当前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并没有让欧盟感到满意,所以欧盟必须在经贸政策领域拿出更为有利的武器。2020年3月10日,欧盟公布了《欧盟工业新战略》,霍根的这一建议正式写入了这份文件,认为这将为欧盟处理市场准入对等问题提供更为强大的杠杆。补贴问题也一直是中欧经贸关系中的焦点,按照这份文件的计划,欧盟在2020年6月发布了《外国补贴白皮书》,计划制定具体的反补贴工具和机制。

  中德经贸关系是中欧经贸关系的核心,也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压舱石”。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57亿欧元,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到了中欧贸易额的1/3。但是中德经贸关系的紧密性并没有成比例地发挥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功能。

  中德经贸“压舱石”作用之所以受到限制,与德国在欧盟工业结构内的位置变化是分不开的。由于德国工业在欧盟产业链中越来越强的主导作用,德国工业界视欧盟产业链为自身的价值延展,甚至是“势力范围”。因此,虽然德国工业界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但对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存在很强的防范心理,担心对德国在欧盟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所以,当前德国工业界往往不以双边的角度,而是以代表“欧盟整体利益”的姿态来看待中德经贸关系,认为处理对华经贸问题要以欧盟单一市场的整体利益为导向,要置于欧盟整体框架下,寻找整体的解决方案。这就容易导致中德经贸问题的“泛欧盟化”,使其对中欧经贸关系“压舱石”的作用受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