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国关讨论:疫情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0-07-19 00:11:02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地区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润(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19日电(实习记者 齐媛)7月18日,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的“疫情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东南亚篇”新芽沙龙在线上举行。沙龙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六名青年研究者进行主题发言,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昆,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地区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润担任评议嘉宾。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徐传博主持沙龙。

  香港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生刘晓凤以东南亚国家在疫情期间的边界控制措施及影响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导致世界范围内国家、地区到市镇、社区尺度上边界的封锁和控制,边界作为一种防疫工具重新出现并以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被生产,深刻影响疫情进程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问题。疫情期间东南亚边界的演化呈现出像素化、技术化和缓冲区化三个特征,为东南亚的非传统安全、旅游业及产业链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刘晓凤表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作为防疫工具的边界逐渐消退,而短期边界和长期边界仍将持续存在,推动产业链的本国化、区域化以及医疗等领域新的国际和区域合作,将成为东南亚国家的普遍趋势。

  泰国玛希隆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曾伟富认为,此次新冠疫情对东盟一体化进程构成了挑战,东盟各国的抗疫路径选择分化为中国治理模式或西方治理模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采取西方治理模式抗疫的国家接二连三“沦陷”,预示着西方治理模式逐渐失去其先进性,世界各国亟需寻找更加适合未来世界的新国家治理模式。曾伟富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此次疫情期间彰显了巨大的优越性,呈现出领导贤能、政策实践、回应治理的典型特征,日益成为了世界国家治理模式的新选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生张玉菊以缅甸疫情发展为主线,梳理了疫情之下中国对缅甸的抗疫援助,并从国际战略博弈、中缅两国关系、我国海外利益以及沿缅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阐述了中国对缅援助的原因及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