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操作应兼顾“放水”和“精准灌”
http://www.CRNTT.com   2020-06-20 08:10:21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在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思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中性”“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稳健、灵活适度”和疫情以来的“稳健更加灵活适度” 。
  中评社北京6月20日电/经济“新常态”下, 2011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中求进”。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货币政策基调经历了“稳健中性”“稳健中性,松紧适度” “稳健,灵活适度”“稳健更加灵活适度”。面临极度不确定的2020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李克强总理说的既“不搞大水漫灌”也要“放水养鱼”。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天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温建东文章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删除了2016年以来的“不搞大水漫灌”,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和“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货币政策在2020年的变化呢?5月28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对该政策做出权威阐述,“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

  总理的话解释了2020年“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的含义:一是在特殊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过去“不搞大水漫灌”的智慧;二是特殊时期新政策叫“放水养鱼”;三是货币政策要做到精准投放;四是要走新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新常态的后疫情时期: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

  文章表示,自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已经快10年。2014年9月中央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在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思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中性”“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稳健、灵活适度”和疫情以来的“稳健更加灵活适度” 。

  疫情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密集研究货币政策。2019年12月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疫情初期2月会议判断“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随着疫情进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阶段,3月会议及时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在国外疫情失控迹象明显时,4月会议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政府工作报告往往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2014年“不超发货币”、2015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到2016年以来明确提出并坚持“防止大水漫灌”并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搭配。两会之前的5月政治局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

  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揭示货币政策要兼顾金融稳定,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大水”稳经济的同时,必然造成其后相当长时期的杠杆率提高。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一直要求相机调整货币政策执行力度,最重要的手段是去杠杆和稳杠杆。2020年1月重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4月调整到纾困为首要任务,金融稳定次之:“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在执行稳健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保障金融机构稳健运行,5月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从改革和微观审慎监管角度强化金融稳定。

  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具体执行机构,在坚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基础上针对各季度经济金融情况,着眼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及时“预调”和“微调”。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之前提法相比有四个显着变化:一是经济目标以“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代替了“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稳健货币政策从“灵活适度”调整到“更加灵活适度”;三是删除了4年来一直坚持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四是货币政策状态具体操作“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 GDP 增速”从“相适应”转变到“基本匹配并略高”。

  2020年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体现在不搞大水漫灌的放水养鱼

  文章指出,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央行都积累创新了很多货币政策工具,体现在大水与“漫灌”的各种组合,如欧央行的“中水”和“连续放”+ “精准灌”,日本银行的“大水”+“精准灌”。“大水漫灌”的逻辑是一次超级的总量宽松。

  中国2009年M2增长率从2008年的17.8%提高到2009年的28.5%。货币政策工具多是总量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0月15日的17.5%下降到2010年1月18日的15.5%。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4.14%下调到2008年12月23日的2.25%。2013年以来,一次性的“大水”得到遏制,创新“连续微水、中水”“精准灌”。2014年到2016年M2增长率分别是12.2%、13.3%和11.3%,2017年到2019年分别是8.1%、8.1%和8.7%。央行创造了“SLO”、差别准备金管理“三档两优”、“SLF”、“MLF”、“PSL”、“TMLF”等,精准投放货币。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冠肺炎疫情”期,政治局5月会议提出的“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更为确切。虽然中国首先控制了疫情,但由于世界疫情防控不确定性较大,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该预判最新数据,增强前瞻性,杜绝一次性的“大水漫灌”,兼顾“放水” 和“精准灌”,侧重实体经济。

  1.货币宽松量取决于中央对不确定经济形势的判断。

  由于疫情影响远超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环比下滑了12.8%。2020年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更大。4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年中国经济增长为1.2%,6月世界银行预测为1%,6月OECD预测为-3.7%。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从2019年四季度的30.7%下降到2020年一季度的6.5%,比2015年四季度的17.7%还低。

  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遵循2月政治局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4月中央判断“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理论上,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滑,连续多次降准降息就标志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也就是常说的大水),是否大水漫灌还取决于其力度和时长。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强调“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

  国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难免受到影响,出现反覆,因此中央“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将会贯穿2020年全年,需要随时观察疫情和经济数据,及时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也要注意“宽松”“过渡性”和后遗症。

  经验表明,“宽松”和“从紧”货币政策后遗症较多,执行期限不宜太长,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是常态。历次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一两年之内随即转到“适度从紧”,如1995年“适度宽松”迎来的是1996年 “适度从紧”。2007年二季度调整货币政策“稳健”为“稳中适度从紧”,2008年三季度就转为适度宽松。2009年“适度宽松”到2011年调整为“稳健”。当然,明后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内外疫情的走势。目前北半球已经入夏,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没有如SARS那样销声匿迹,在许多地方居高不下,例如美国(日增2万人)、拉美的巴西(日增2万人)、亚洲的印度(日增1多万人)。尤其是南半球入冬,新冠肺炎和流感疫情交织,局面更难控制,例如拉美的哥伦比亚(日增4000多人,10天翻番)和非洲肯尼亚(10天翻番)。相反,一旦疫苗研制成功,则经济即出现V形反弹和通胀,货币政策面临宽松后遗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