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基建”,穿新鞋要走新路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08:06:24


 
  二是需求新。数字经济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世界潮流。当下我们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等,都在呼唤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这些正是“新基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是机制新。传统基建的功能属性相对独立,边界比较清晰。“新基建”涉及的许多技术既有自身特性,又需要相互交叉融合。因此,以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对于这些新事物,很难沿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发展模式,亟待以新机制为其营造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本世纪以来,全球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世界新技术变革风起云涌,给人类带来解决各种共同危机的希望。即使新冠肺炎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迟滞这一进程,但总的趋势不会发生逆转。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中国从“新基建”上发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上游转移,有望让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脱胎换骨的蜕变。

  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的企业陆续实现联网,业务全面数字化,这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从而改变生产关系。在带来投资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消费升级。这些不仅有利于对冲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而且还可以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从而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新基建”有关的各种新技术已经在“战疫”行动中显露锋芒。大数据疫情筛查防控、医用物资生产调运、远程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生活物资网购、有序复工复产等,让整个社会仍然可以高效运转,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凸显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上需求、线上经济、线上服务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新基建”赋能传统基建和传统产业

  文章认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然而,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新基建”也不意味着可以替代传统基建。若没有发达通畅的交通体系,数字经济、智慧城市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若不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无从谈起。因此,“新基建”不仅包括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其中第二方面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成就巨大,但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在量和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小康迈向初步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国际形势大变化、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期,是中国推动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时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新技术变革,都需要有“新基建”。“新基建”无疑将是“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新基建”既有社会公益属性,也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需要全社会包括信息技术企业和其它工业企业协同努力。“新基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垂直行业跨界融合。所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历史使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