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赤字货币化和MMT的时代到来了吗?
http://www.CRNTT.com   2020-06-04 08:23:19


 
  三、MMT争议与“政策修正”

  文章称,MMT自推出以后,争议不断。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称其为“边缘经济学家所推销的疯狂主张”,他认为MMT不仅会导致恶性通胀,并且由于其忽略了美国经济的外部约束,还有可能会导致美元货币崩溃。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当央行不处于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政府所能实行的赤字规模受到与货币政策互动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政府扩大财政赤字时,央行也会因为通胀上升而相应抬高利率,政府财政支出扩大与私人部门利率提高之间存在权衡(trade off)。欧洲经济学家鲍德温(Richard Baldwin)认为,在当下疫情期间,MMT似乎非常具有诱惑力,但从长期看,MMT的效应将递减。

  就具体政策而言,MMT过度简化了在实际操作和政治决策中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

  ●MMT,与功能财政类似,都是基于封闭经济体的模型。这导致MMT忽略了大幅货币扩张导致汇率快速下跌的可能性。

  ●MMT忽略了长时期的货币扩张及低利率政策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MMT可能导致金融过剩并造成灾难。

  ●MMT的追随者忽视了失业的结构性,而结构性失业通常对需求刺激政策的反应有限,反而容易导致通胀。

  ●MMT较少提及财政货币化下的财富分配问题。

  ●MMT忽略了新发行货币是商业银行在央行持有的准备金这一事实,这意味着央行仍然需要支付给商业银行利息,因此即使完全财政货币化的赤字也会导致公共部门债务上升。

  ●MMT忽略了道德风险引发的复杂问题。MMT破坏了政府的预算赤字决策与私人部门愿意认购赤字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联系是市场对政客施加的最重要的纪律。一旦这个纪律被抛弃,那么不负责的财政政策的大门就会打开。

  ●债务不可能无限积累。从极限来看,总负债不能超过总财富,并且债务的增加会诱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这一动态取决于债务利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高低,若政府债务利率低于经济增长率,那么债务增加的后果相对不是那么严重;若政府债务利率高于经济增长率,那么债务将像雪球般积累。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修正版”的MMT政策框架,即在强大的制约平衡制度(checks and balances)到位的情况下,MMT政策才可能有效,且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具体包括:

  ●MMT有清晰的通胀、物价或名义GDP目标框架,并且政策应公开透明。

  ●MMT的最终决策应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制定,而非政府。

  ●财政货币化应首先达到法律支持,并且限定时间和金额,例如3年内3%GDP。新增债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延期,但其期限仍应是有限的。

  ●与其用MMT对容易提升政府形象的减税或补贴进行融资,不如用MMT集中对一系列资本项目进行融资,例如公共基础建设,这会提升经济的生产潜力并最终这些项目可以部分卖回给私人部门。

  ●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来解决市场的过度繁荣问题。

  ●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现象需要被监控,在必要的情况下与其他补充政策一起执行。

  ●为了展示信心,政府在实行MMT的同时还可以宣布一系列持续数年的结构性改革,这也将帮助后续的经济扩张更为持久。

  四、警惕“中国式”误读

  文章指出,“修正版的MMT”其实又回到了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之中,政府支出需要财政纪律,只有结构改革才能解决经济体系多年累积的根本问题。

  目前,MMT更受左派政客的青睐,因为左派政客通常倡导全民医保、减免学生贷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需要大量财政开支的经济政策。我们认为,在目前美国由于民粹主义导致需要妥协的民主制度陷入“政策死结”的背景下,MMT更像是一个绕过系统失败的融资方案。

  MMT受到关注的大背景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叠加新冠疫情导致的持续大衰退,低利率和通缩成为常态。然而,从经济长周期来观察,无论衰退持续多久,经济最终都会走向复苏和扩张的常态,无论其起点是战争将过大的财富分配差距抹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需要区分正常经济时期和特殊经济时期,例如当下的“新冠衰退”。

  需要警惕为了短期之“术”,在基本宏观经济框架的构建上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从形态来看,赤字货币化和MMT非常类似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金融系统被定义为财政系统“出纳”的财政金融体系。这也许解释了中国学者更容易接受MMT的深层次情结。

  事实上,中国依旧行进在转轨进程之中,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现代财政框架”远未建立,抵达公开透明、有纪律、有制衡、强调效率这些核心目标还任重道远。按照IMF和世界银行的评估,中国财政系统在透明度方面的全球排名十分靠后,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官方赤字率远低于IMF测算的“加总赤字率”,政府融资平台、特别国债等都未计入赤字规模。而当下“赤字货币化”讨论的起点即是将赤字置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之上,而非经过人大授权的公开透明,以及各方监督制衡实现效率,仅停留于找到资金来源的“技术处理”和类似重“术”的思维之上,中国会面临和透明、制衡、效率为核心的现代财政系统渐行渐远的更大风险。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