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6.8%后,中国经济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7:05:26


 
  在新基建启动之初,官方便已为其定调,拒绝传统基建那样的“大水漫灌”,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有要引入民间资本等新的举动。这是为了避免走传统基建“一哄而上”的老路,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新基建大多属于“科技基建”,除了5G基站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外,更大的投入是在技术和人才上,硬件铺设仅占较小部分。因此,新基建投资的原理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其意义更在于附着其上的“衍生物”。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郑剑曾表示:“要以新基建为牵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统筹推进更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 

  与其说新基建是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不如说着力点更多放在了培育新产业、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 

  最后是长期政策,启动要素市场改革,以期“改革红利”的到来。 本月初,中国官方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其中改革规划涉及了土地、户籍、金融、数据等方面,可以说涵盖要素市场改革的新旧方面。可以预见,要素自由流动与要素价格市场化将成为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的抓手。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商品的定价、流通、分配等方面的市场化已十分充分,但是在要素市场领域,政府对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干预仍然较多,本轮改革便是要使要素在不同经济体间配置不均衡的情况有所改观。 

  要素市场背后盘根错节,涉及各个组织与部门的利益。重启要素市场改革将是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个重要切口。若改革有成效,不但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会有所提升,同时户籍制度、农民土地确权等社会问题也将得到相应解决,势必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但要素市场改革是深层次改革,涉及领域众多,其艰难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因此,短期不一定能看到功效。 

  从中国近期出台的宏观政策来看,有整体政策“后移”的现象。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产业链都会在供给与需求端产生深远影响,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启动新基建,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同时也有“向改革要红利”的举措,这些都不是疫情之后才有的筹谋,除了政策定力外,也体现了在变局中谋求自我突破、“稳中求进”的思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