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涉疫人员名单 何以泄露?
http://www.CRNTT.com   2020-04-22 00:32:43


  中评社北京4月21日电/南方日报:涉疫人员名单 何以泄露?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庆峰

  日前,一份胶州市中心医院往来人员“名单”在网络传播,多达6000多名“密接人员”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个人详细居住地址及就诊类型等都被事无巨细地公开。在事件引发舆论之后,公安机关作出调查称,叶某工作中将接到的疫情随访人员名单信息转发至所在公司微信群,另外两人也是这样把名单发到了家人群里,从而引发了名单泄露。目前,当地警方已经依《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造成泄露的3人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疫情期间,一些政府部门统计个人信息是为实时监控、掌握情况,这很合理,也很必要。但统计收集的另一面,应该是安全保障。从近来的许多案例来看,一些地方在信息保障上不尽如人意。譬如疫情初期,有些地方统计武汉返乡人员名单,却坐视其在各大微信群疯狂传播;从餐馆到商超、银行,个人信息登记表无处不在,却随意摆放、无人看管……这其中包含的个人敏感信息,都有被窃取盗用的风险。而且,一些涉疫人群还会被污名化,区别对待。

  6000多名“密接人员”的信息泄露,再次指出了一个突出问题,即涉疫信息的边界线。不可否认,出于防控的特殊需要,公民权利包括个人信息权益需要作出适当让步。然而,公民如实交代个人信息,是为了配合防控,而不是奔着“公开”去的。相关涉疫信息中,一个人去过哪里、坐过什么车、住在什么大概方位,显然是可以公开的,而涉及身份、病史以及财务能力的信息,明显是不能公开的。
  
  相关部门已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久前,网信办专门出台《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因联防联控工作需要,且经过脱敏处理的除外。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指引。疫情期间的信息收集固然紧迫,有特殊性,但是个人隐私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