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李勤余:“污名化”无助于遏制病毒
http://www.CRNTT.com   2020-04-12 00:06:01


  中评社北京4月12日电/澎湃新闻11日评论,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道歉了。近日,在社论《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中,《自然》坦承,先前其将新冠病毒与中国武汉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是错误的。

  诚恳的道歉,对得起《自然》在学术圈内享有的声誉,也再一次提醒我们,病毒的起源以及命名,应该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语言,表面上看只是交流的工具,但叙述什么、怎么叙述,每一步的选择当然都是有意味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世人在讨论病毒命名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

  从科学角度看,疫情“大流行”的事实,说明病毒可能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关。但通过语言游戏,把病毒名称强加在特定对象上,就可以用看似客观的叙述形式掩盖实质上并不客观的叙述目的。

  “污名化”带来的危害,比如歧视、排外,大家有目共睹。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一旦“掌握”了命名权、描述权,就拥有了对这场疫情的话语权。可想而知,毫无道理的“甩锅”“抹黑”,也会随之而来。
  
  说到底,如何去叙述、评价疫情的问题,是无法用语言游戏去解答的。既然抗击疫情靠的是科学手段,我们对病毒的描述,也必须回到科学层面上来。《自然》期刊,已经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拒绝先入为主、混淆视听,必须让科学的回归科学。

  事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际行动远比语言游戏有说服力。中国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挽救每一条生命竭尽全力。而任由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群体免疫”以及类似策略,则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发出“被抛弃”的悲鸣。这一现象,是任何语言游戏都无法掩盖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