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多措并举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4-09 08:11:12


 
  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表示,当前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歼灭战”转向“持久战”,不可低估无症状感染的潜在危险,输入性防控有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从战“疫”转向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未来宏观政策的核心应放在稳定就业和全面支持中小企业;三是经济、社会体制应该更加柔性化、弹性化,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应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等;四是增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进一步增进相互信任,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同时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面对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的局面,首先需要明确,倘若全球经济果真陷入衰退,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需要高度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如何稳外贸、稳外资?二是如何下大力气稳定就业?

  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也是产业链中最易断裂的领域,疫情持续时间越久,对我国产业发展越不利。一旦疫情持续时间过长,产业链出现中断,未来必将开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在跨国公司重构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还要考量东道国的营商环境、大国关系、地缘政治风险等。在当前严峻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虽然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但是一旦出现部分产业链“脱钩”,也势必会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直接影响就业、外贸和进出口。鉴于上述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建议近期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稳定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加大电子、汽车等外向型产业恢复生产的力度。探索如何在抗“疫”过程中确保物流、人流等不中断、促进外向型企业持续生产,是下一步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比如中日韩自贸区协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以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加工制造能力,确保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二,大力帮助扶持对稳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小民营企业,努力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在人类共同的灾害面前,世界各国应在发挥自身制度优势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经验,中国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受到疫情影响严重的群体、小微企业等精准发放财政“补贴”等。

  第三,拉动消费应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投资的重心不再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是促进消费。“新基建”的核心应该是超大城市群的建设,其不仅涉及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包括农民工安置、进城落户等相关制度的调整、改革,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

  第四,通过与世界各国增进在疫情通报、信息交流、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开展全球宏观经济协调,尽力降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伤害。大疫之下,全球经济协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已远远超出相互间的分歧,全球主要国家必须通力合作,共渡难关。

  第五,不贸然采取措施“对冲”美国货币政策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美国的“救市”行动既是在救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挽救世界经济,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稳定。对于某些学者提出主动抛售美国国债打击美国经济的作法,不仅有违常识,更是反全球化的行为。大疫之后面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混乱,区域化货币金融合作将重新开启。这对中国是个重大机遇,因而加强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合作非常重要。

  第六,坚决落实去年7月中央政府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政策,通过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吸纳新的全球化力量,同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金融业的开放发展与制造业有重大区别,金融对制度环境的依赖性更高,对产权保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不单是为了吸引外资,稳定外资,而且对中国今后的现代化发展同样有利。无论是金融开放还是产业链重构,都需要中国在制度现代化建设方面加倍努力。未来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谐的世界。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