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疫期和疫后的财政政策应各有侧重
http://www.CRNTT.com   2020-02-26 08:48:04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财政政策在支持抗击疫情以及支持疫后恢复方面应该各有侧重,综合施策。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伟、刘学智文章分析,首先,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当下,加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的政策效果要好于减税。

  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现金流问题,急需“输血”。减税并不能增加企业现金流,只是减少企业支出或降低其成本,难以达到“救命”的目的。应该通过退税、直接补贴和加大转移支付等财政定向帮扶,支持企业尽快恢复现金流,以避免企业因为现金流断裂而陷入经营困难,防止企业集中倒闭、失业潮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应对疫情对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冲击,增加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要好于减税。

  建议,财政应该更多地通过扩大支出来应对疫情冲击,通过财政补贴、直接退税、财政专项资金等,对疫情防控主体给予财政支持。一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给予财政支持,主要措施包括退还增值税、进口物资关税、消费税等,支持企业购置防疫设备、生产防疫物资等。二是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人员给予财政支持,包括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安保人员以及各行各业参与抗疫情工作的人员,给予补助和奖金,免费购置防疫物资。三是对抗击疫情的重大项目给予财政支持,财政资金应向更多类似的抗疫情项目给予专款支持。四是对受灾群众给予财政支持,设立疫情防治基金,主要用于城乡居民肺炎患者免费检测和治疗。

  其次,疫后恢复时期,则更多要利用减税、减少管制以鼓励投资等措施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提升有效需求。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财政政策将从应对疫情逐步转向稳增长发力,加大对疫后经济恢复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收入侧加大减税力度,在财政支出侧加大扩需求力度,一方面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消费、投资等有效需求。

  一是采取减税降费和定向补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供给恢复。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生产行业,尽快促进疫情过后的生产恢复。设立1-2年保护期,降低中小企业各项税费,允许企业设备购置费税前抵扣。对企业灾后重建购置设备,全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在所得税前扣除。对疫情影响较大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城市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微观主体,建议通过定向减税、发放补贴等方式进行救助支持。

  二是财政政策积极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有效需求增长。消费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餐饮、旅游、住宿、运输、文体娱乐等与消费紧密相关,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这些领域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对部分重点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和补贴。为了缓解疫情对需求的冲击,需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加强市政工程、农业农村设施、5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结构升级,重点加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

  此外,为了促进市场活力的恢复,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政府需要减少管制措施。不但逐渐取消全国范围内的隔离措施和交通限行措施,而且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发挥市场内生性的作用,促进增长和就业。

  其三,从更长时期来看,财政要通过加大在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和公共领域的投资来提升社会以及民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也应该相应调整。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建等投资领域,以投资需求带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继续依靠财政拉动投资的边际效用已经下降。这时,应该更多地向民生和公共领域倾斜,不但起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作用,而且促进社会服务体系改善,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保障性住房四项基本民生性支出计算,日本和美国这四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60%,北欧国家更高。而中国这四项基础民生投入比重只有近35%,明显偏低。如果中国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民生等基础领域,特别是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那么他们在面临类似疫情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时承受的风险将小很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