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一条管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http://www.CRNTT.com   2020-01-28 00:08:05


  中评社╱题:一条管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马俊平(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生

  2018年以来,一条名为“北溪2号”(Nord Stream 2)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持续搅动着欧洲能源市场格局。为了阻止这一项目的建设,特朗普政府不惜对其欧洲盟友挥舞经济制裁的大棒,从而使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演变为美、俄、欧三方的战略搏杀。在这一过程中,当事各方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又有地缘政治的角逐,围绕一条输气管道演绎了一场生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活剧。窥一斑可知全豹。对“北溪2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对美、俄、欧之间能源争夺与战略博弈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北溪2号”概况 

  “北溪2号”是铺设于波罗的海海底并连接俄罗斯西部港口和德国北部的一条天然气管道项目,由俄国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和来自欧洲的五家油气公司联合建设,它们是德国尤尼珀公司(Uniper)、德国巴斯夫集团下属的温特斯哈尔公司(Wintershall)、荷兰皇家壳牌集团(shell)、法国昂吉集团(Engie)和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集团(OMV Group)。项目预计耗资95亿欧元,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牵头实施并承担50%的建设费用,另外50%的资金来自五家欧洲石油公司,各提供10%的资金。

  该管道项目之所以被称为“北溪2号”,是因为早在2011年,俄罗斯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就已建设过一条名为“北溪”的天然气管道并已成功供气,现在称为“北溪1号”(Nord Stream 1)。“北溪1号”项目供气能力为每年550亿立方米,难以充分满足俄欧双方的需求。为弥补这一不足,从2017年起,俄罗斯同德国等欧洲国家达成协议,筹建“北溪2号”项目。项目长度1225公里,路线除东部起点外同“北溪1号”基本相同,计画2019年年底建成。建成后,俄罗斯通过波罗的海管道直通欧洲的输气能力将实现翻番,达到每年110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欧盟约四分之一的天然气进口量。

  项目启动后,工程建设在支持和反对两种力量博弈中持续推进。俄罗斯、德国、瑞典和挪威管辖海域内的工程进展比较顺利,截至2019年9月已经完成总长度81%的建设,技术上可以实现年底竣工的目标。目前的主要障碍是,“北溪2号”管线需要经过丹麦在波罗的海的专属经济区,而直至目前丹麦政府尚未批准这一方案。再加上美国的阻挠与反对,工程能否按期完工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俄罗斯全力推进

  俄罗斯是“北溪2号”的主要出资方,更是该项目的积极推动者。俄方反复强调,该项目是一个纯商业项目,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对俄欧双方及所有参建企业都是理想的选择。针对美国对“北溪2号”的阻挠,俄罗斯明确斥之为不公平竞争行为,是企图利用地缘政治工具“逼迫欧洲人购买昂贵的美国天然气”。在同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会晤时,普京总统多次表明支持工程建设的决心。

  对俄罗斯而言,能源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能源出口更是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俄罗斯60%以上的国家收入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仅就天然气来说,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探明储量高达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还多,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俄罗斯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输气管道遍布欧亚两大洲。其中,欧洲一直是俄最重要的能源市场,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一大半输往欧洲。在近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日趋加深。因此,对欧天然气出口对俄罗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相较于通往西欧的其它天然气管线,“北溪2号”对俄罗斯还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地理原因,俄罗斯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大多数要经过乌克兰、波兰和波罗的海诸国等中东欧国家,其中对欧出口天然气的60%左右要通过乌克兰的输气管网。可以说,乌克兰是俄罗斯向西欧输气中绕不开的一道坎。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俄乌两国却严重对立。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两国关系极度恶化,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程度。波兰、波罗的海诸国同俄罗斯关系也同样不睦,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对立。因此,俄欧天然气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乌克兰等中东欧国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寻求通向西欧的新通道。2012年,俄罗斯曾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建设经黑海海底和保加利亚的“南流”(South Stream)天然气管道,但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于2014年被迫放弃。在此背景下,建设经由波罗的海直通西欧的“北溪2号”项目,对俄罗斯就显得特别关键。

  三、美国极力阻挠

  美国是“北溪2号”最主要的反对者。从“北溪2号”达成协议开始,美国就不断对德国等欧洲国家施压,要求它们退出该项目。特朗普宣称,“北溪2号”将让德国成为俄罗斯的“俘虏”,是欧洲国家向俄罗斯输送“天然气管道美元”。如果继续推进,美国将对所有参与该项目的欧洲企业实施单方面制裁。2018年4月,在对欧洲发起钢、铝贸易战之际,特朗普就曾以避免贸易战并与欧盟开展新贸易协定谈判为诱饵,要求德国放弃对“北溪2号”的支持。此外,特朗普还把“北溪2号”同北约防务费用分摊问题联系起来,指责德国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俄罗斯能源,却没有履行提高北约防务费用的义务。在“北溪2号”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的情况下,2019年5月,美国能源部长佩里宣布,美国参众两院将相继通过制裁“北溪2号”的法案,对参与该项目的欧洲国家和俄罗斯进行制裁。

  美国之所以强烈反对这一项目,主要有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讲,对于欧洲天然气市场,美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新世纪以来,“叶岩气革命”使美国由能源进口国转变成为能源出口国,其液化天然气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在不断攀升。因此,对于欧洲这一天然气进口大户及其购买美国天然气的潜在前景,美国自然十分关注。故此,通过政治手段限制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扩大美国天然气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就成了美国反对“北溪2号”的主要经济动机。

  从政治上看,冷战结束后,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防止俄罗斯帝国复兴一直是美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美国联合其盟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并持续至今。在美国看来,德国等欧洲盟国参与 “北溪2号”项目,不但经济上是通过能源合作给俄罗斯“送钱”,政治上更是对大西洋联盟和共同制裁俄罗斯行动的“背叛”。因此,如果能迫使欧洲国家取消“北溪2号”项目,则在地缘战略上就可以防止欧洲特别是德国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维护大西洋同盟的团结和对俄制裁的效力,同时还能大大削弱俄罗斯能源武器的效用。

  四、德国面临两难选择

  在“北溪2号”建设过程中,德国的态度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德国既是输气管线的两个端点之一,又是项目的主要受益方;既是欧盟的核心,又是美国领导的大西洋联盟体系的关键成员。相对于远离工程一线的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德国的态度十分重要。因此,德国是美俄双方极力争取的对象,也是矛盾的焦点。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是否继续支持“北溪2号”建设的问题上,德国面临着两难选择。

  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北溪2号”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德国对俄天然气存在刚性需求。德国是天然气消费大国,更是进口大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92%。其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挪威与荷兰,其中俄罗斯气源占其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保持俄罗斯天然气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德国非常重要。其次,俄罗斯天然气很难被它国替代。目前,欧洲的北海天然气产量在下降,挪威和荷兰产量有限。尽管美国是当今世界液化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且有意开发欧洲市场,但由于美欧之间高昂的运输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运到欧洲将比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价格高出20%至30%,显然缺乏市场竞争力。再次,该项目可以避免过境国的干扰。“北溪2号”经波罗的海海底直通德国,与极易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影响的中东欧输气管线相比,具有安全稳定的优势。这对德国获得持续、稳定气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该项目能够强化德国在欧洲的天然气枢纽地位。“北溪2号”管道不仅能够保证德国获得稳定可靠的天然气供应,还将通过德国管网实现对法国、奥地利等国供气。因此,该项目的成功运营将使德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天然气枢纽,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欧洲天然气管网的阀门钥匙。

  另一方面,德国也面临着反对方的巨大压力。抛开乌克兰、波兰等国的反对不谈,仅仅是美国的态度,就足以让德国不得不慎重行事。美国基于经济和地缘战略两方面的原因激烈反对“北溪2号”建设,为此不惜威胁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欧洲公司实施经济制裁。同时,特朗普政府还把“北溪2号”同共同防务费用分摊、汽车关税等问题联系起来,对德国全面施压。在经济上,德国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高度依赖出口。如果与美国硬碰硬,德国的汽车等支柱产业可能会遭受重创。在政治和安全领域,自战后起,美国就是德国和欧洲的安全保护人,它领导的大西洋联盟是德国政治和军事安全的基石。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德国也不能不顾忌西方的团结和美国的外交压力。

  五、两大逻辑的对决

  德国在“北溪2号”上面临的两难选择,显示了经济和政治两种逻辑之间的冲突。而这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关注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①。IPE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指出,“经济和政治的互动作用是国际政治变革进程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力图在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是国家寻求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权力分配本身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结果,“为获得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与力图在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最终会纠缠在一起”。②而按照IPE领域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观点,“国家与市场”是国际间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国际社会的各种权力结构中,某些国家能够塑造甚至改变市场活动的方式,但市场又同时对所有进入其中的行为体施加限制或提供机会。③

  藉助这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发现“北溪2号”争端背后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逻辑:市场逻辑和权力政治逻辑。市场逻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排斥政治干预;权力政治逻辑则追求权力最大化,热衷于相对收益,为此不惜干预正常的经济活动。对比二者可以发现,市场逻辑能使经贸活动的参与者共同获益,实现“共赢”,具有合作、和平的特征;而权力政治逻辑则注重权力争夺和“零和”博弈,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失,因而具有对抗、冲突的属性。

  在“北溪2号”问题上,两种逻辑在不同程度上支配着美、俄、德三方的行动。对俄罗斯而言,推动“北溪2号”建设既符合市场逻辑的要求,又符合权力政治逻辑的需要。对美国来说,阻止这一项目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俄欧能源合作虽然也具有权力政治的考虑,但主导方面是和平、共赢的市场行为;而美国强行干涉俄欧能源合作的做法,不论其动机是争夺市场还是遏制俄罗斯,都是权力政治逻辑主导下的霸凌行为。

  对美、俄而言,两大逻辑指向一致;而对德国而言,二者之间却具有尖锐冲突:按照市场逻辑,德国应该同俄罗斯一道推进“北溪2号”建设;而按照权力政治逻辑,德国则应该放弃该项目,同美国一道巩固大西洋联盟并制裁俄罗斯。在两种逻辑之间,德国必须做出选择。而在重大选择面前,国家的历史经验从来不会缺席。对德国而言,历史的教训可谓刻骨铭心:每当德国按照权力政治逻辑以对抗性的方式追求强权时,便很快大难临头,如两次世界大战;而当其按照市场逻辑以和平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时,它就成为历史的幸运儿,如二战后参加并领导欧洲一体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仍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这一历史大趋势不是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热衷于权力政治逻辑的个别国家所能改变的。在“北溪2号”问题上,一系列迹象表明,德国已决心抵制权力政治的压力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当前,“北溪2号”在俄罗斯和德国的共同推动下,正在克服各种困难持续推进。项目负责方表示,即使丹麦最终拒绝管道通过其管辖水域,改线问题也并不复杂。面对美国的政治施压和制裁威胁,德国外长海科·马斯明确表示,欧洲的能源政策将由“欧洲国家而非美国决定”。默克尔总理也向特朗普直言,脱离铁幕的德国现在可以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决定,自由的德国享有政策自主。从当前的事态发展看,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两大逻辑的对决中,市场逻辑显然已经占据上风。 

  注释:

  ①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p.43.

  ②罗伯特·吉尔平着,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③参见:苏珊·斯特兰奇着,杨宇光等译:《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马俊平,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生,曾在《现代国际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解放军报》、《学习时报》、《中国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月号,总第265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