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部分特色小镇建设陷入三大误区,如何寻找文化之魂?
http://www.CRNTT.com   2019-12-06 08:56:20


 
  商业味冲淡乃至掩盖文化味

  在此背景下,那些“失魂落魄”的特色小镇往往商业味冲淡乃至掩盖文化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受损了,产业也无以为继。

  有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只把目光放在建筑规划、招商引资上,殊不知,没有灵魂的建筑永远只是一堆钢筋混泥土;没有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也只是一盘散沙。

  如此一来,不少小镇业态规划混乱,商业区沦为“小吃一条街”,运营更无从谈起,只能陷入“竞争激烈——经营回本任务重——招商难——产业受损——丧失竞争力”的恶性循环。

  要知道,文化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产业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正如没有出版业,小说、诗歌、学术著作如何传播?反之,如果没有文化,没有内容,产业也不存在。

  纵览全球,成功的文化小镇不在少数,无一不是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如爱丁堡、阿维尼翁、锡比乌等小镇,以艺术节带动小镇发展,在潜移默化间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趣,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成为文化名片。

  又如依托影视文化的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作为3D动画《蓝精灵》的拍摄地,它把蓝精灵和小镇的生活设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把村中教堂、政府,甚至公墓在内的175幢建筑全部涂上明亮的蓝色,凸显蓝精灵的皮肤颜色;

  还利用电影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如“格格巫酒吧”、穿蓝精灵衣服的导游等;

  更大力发展与蓝精灵相关的衍生产品,开发蓝精灵纪念品、在假日举办“蓝精灵集市”等,建立起独一无二的“蓝精灵”产业生态。

  如何寻找文化之魂?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用这句话来形容特色小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恰当不过。小镇是躯壳,里面住着文化的灵魂。那么,究竟如何寻找文化之魂?

  一在雅俗共赏。

  文化小镇的“俗”就是市井文化,而这种文化只能遗落在“寻常巷陌”里。市井文化因其地域性和亲近性,故而有特殊性和生活性,具有无限的风情,那些遗留几百年乃至千载的古城、古镇、古街、古巷之所以成为诸多旅行者的“朝圣地”,正是因为那里有最真切、最世俗、最醇厚的生活化体验。
比如,可以通过将原住民生活空间融入小镇历史文化旅游体验线路和小镇肌理风貌中,以增强小镇历史人文生态观感;也可以将历史经典特色元素和符号融入城镇标识和文化生态景观设计当中,以增强小镇文化体验的独特性。

  二在以未来引领今天。

  我国固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可供挖掘,但一味沿着历史的脚印前行,显然是固步自封,不如放眼未来,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勾兑历史与未来,依托已有资源,在创意与创新上做足文章,实现“老树开新花”。

  故宫文创便是此类典范,不仅开发出各类创意周边,还建立了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地图来了解故宫1200栋古建筑,9371间房屋的信息;通过虚拟现实进入养心殿、三希堂和太和殿……把有限的文物、艺术扩展到无限的文创世界。

  另一方面,寻找代表未来的新文化,将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植入小镇,以未来文化基因孕育特色小镇,例如基金小镇、梦想小镇、机器人小镇等。

  三在体验至上。

  工业生产的价值体现在产品上,而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的感受上。

  互联网时代,消费出现了购物空间立体化(全渠道购物)、时间碎片化、信息传播社交化等新特征,对于特色小镇来说,单一靠景观或建筑的时代已成往事,要跟互联网抢“生意”、抢注意力,小镇业态只能向体验型倾斜,在小镇的生活设施、周边产品上,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动人故事和设计美学,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让人流连忘返。

  如此一来,小镇有形更有神,方能跳出模仿、因袭的老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