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http://www.CRNTT.com   2019-12-04 08:38:47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总纲”,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经济工作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可以由此断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总纲”,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文章分析,该如何由抓“总纲”、牵“牛鼻子”入手,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认识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系有着一系列实实在在内容的科学范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精细活儿,可以明白无误的一点是: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就要有务实管用的举措与之匹配,就要有能接地气的方案与之契合。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全面而准确地搞清、弄懂、吃透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其中,首要之举,又在于明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这可谓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

  适应发展目标变化:

  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发展目标事关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可说是经济工作的靶心,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与高速增长阶段相对单纯、主要是吃饱穿暖之类的物质文化需要有所不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人们不仅期盼吃好穿美,而且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民转向对质量的更高追求,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适应于发展目标的变化,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工作,要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比如:

  第一,不仅物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升级换代,而且应着力于增加和优化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全环境等为代表的政策和制度产品供给,从而满足人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不仅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责任,同时落实于政府和市场。

  第三,不仅要瞄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持续发力,而且须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且要关注人民在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参与权、表达权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在于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制约因素,以实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目标。

  适应发展理念变化:

  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直接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与高速增长阶段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情形有所不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对GDP增速的关注和追求,已经让位于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坚持质量第一,就是在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促进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双提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效益优先,就是要抓住经济运行中的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这个关键,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实现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

  进一步说,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特点,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让开放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共享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适应于发展理念的变化,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工作,应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将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锁定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比如:

  第一,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不断矫正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为,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第二,质量和效益指标不仅要引入,而且要放在首位。要从看GDP增速有多“快”转变为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让“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整个经济评价体系的中心线索和核心内容。

  第三,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并使之成为主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力量,创建和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在于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适应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

  以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结构与总量、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凸显状况不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有所不同。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以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在高速增长阶段,突出矛盾是物质短缺,唯有侧重于解决总量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增加经济总量。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是或主要不是物质短缺,而是产能过剩;不是或主要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是或主要不是周期性和短期性因素的作用,而是越来越呈现为周期性变化和趋势性变化相叠加、短期性变化与长期性变化相交织。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有针对性地解决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经济难以实现良性循环的矛盾和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应关注的核心要素。

  适应于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工作,应当将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锁定于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比如:

  第一,在关注短期性经济波动的同时,引入长期性结构因素,将“熨平”需求侧的短期波动与解决供给侧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巧妙结合。

  第二,在关注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追求供给结构的优化,将诊断和医治表现在总量性失衡上的“急性病”与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为代表的“慢性病”紧密对接。

  第三,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就是以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在于聚焦结构和供给侧问题持续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