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http://www.CRNTT.com   2019-11-22 08:36:30


 
  其次,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并不乐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具备稳定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同步放缓的现实情况,对世界经济做出了持续悲观的展望,今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连续三次下调,从4月的3.3%下调至7月的3.2%,再下调至10月的3%,同时对发达国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均下调0.2个百分点,认为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行趋势加重,将降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分析了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制造业增长不足,已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是贸易局势紧张,并且存在较大变数,这不仅对贸易领域造成不利影响,也通过形成不良预期对消费和投资领域造成不利影响。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短期不能消除,IMF对202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也逐季下调,从4月的3.6%下调至7月的3.5%,再下调至10月的3.4%。尽管如此,IMF仍然维持对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提速的预期,因为其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在明年出现回升,从而带动世界经济向好。

  再次,为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各国竞相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降息潮”,但效果堪忧。

  10月30日美联储进行了2019年的第三次降息,并且下调超额准备金率,延长维持回购操作期,这“三箭齐发”充分表明美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期望通过加快货币政策的放宽进程、加大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来阻止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但是,在三次降息后,美国的实际利率已经接近于零,货币政策空间已经很小,如果政策继续放松,将导致实际利率为负,不但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更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无独有偶,近日欧洲央行也有货币政策“三箭齐发”的行动:一是降息,二是重启量化宽松,每月计划购买200亿欧元资产,三是启动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III)。

  事实上,不只是美欧在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潮”已然在世界范围内被高调掀起。国际清算银行(BIS)追踪全球38家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2019年全球央行合计已经降息32次,降息幅度达13.85个百分点,并预测未来12个月全球央行还会降息约58次、合计降息幅度高达16个百分点。可见,为了应对世界性的增长乏力、通胀偏低、贸易摩擦的冲击等不利情况,很多国家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提振效应存在边际弱化趋势,在货币政策空间已经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效果更难以发挥,因此需要财政政策助力。

  各国财政可持续发展亦有担忧

  文章指出,尽管今年已有那么多家央行降息,但成效并不显着。诸如美联储虽然多次降息,但仍收效甚微。有观点表明,未来两年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且这种压力可能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蔓延,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扭转不利局面。也有观点表明,欧洲央行重启货币宽松很可能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而是增加储蓄。既然货币政策放宽松的举措并不奏效,那么财政政策是否可以扭转局面让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呢?

  我们认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经济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财政的力量支持是正确的方向,关键在于财政本身是否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而不在于政府是否愿意花更多的钱或者减少更多的税收来支持经济增长。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十余年中,大多数国家运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应对各种外部与内部冲击,却疏于对财政本身可持续问题的重视,财政“健康”程度不断下降,尤其是给后人留下了巨额债务,财政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IMF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仍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公共债务攀升并对财政可持续性表示担忧。可见,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可持续困境中,各国应谨慎行事,只有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财政可持续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让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背景下,需要考虑更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对财政可持续重新认识。具体思路是综合考虑财政运行的有效性、财政政策的稳定性、财政体制的合理性以及财政风险的可控性等方面,将政府的偿债能力内含于财政运行的有效性和财政风险的可控性之中。最终定义如下:财政可持续应是包括财政运行的可持续、财政功能的可持续、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和财政体制的可持续四个方面的完整体系,它能够保障财政运行平稳顺畅、财政职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兼顾稳定灵活、财政体制科学完善,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只有在完整全面地认识财政可持续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