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姜舜源:“后妃不得干政”与太后“临朝听政”
http://www.CRNTT.com   2019-02-06 10:46:44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孝庄太后常服画像。她是顺治帝之母,康熙帝祖母。
 
  其实在皇权专制登峰造极的明清,后妃干政或外戚擅权已无可能。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非常强调后妃不得干政,但并没有说太后不得干政。太后的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父亲太上皇,不论具体实行上什么样子,在以孝为先的封建时代,哪个皇帝敢教训自己的母亲,说“太后不得干政”?以自我感觉最良好、“内外庶政悉出亲断”的乾隆帝为例,太后的权利也毋庸置疑。历史文化学者、雍正帝第十世孙启功先生指出:“太后在清朝有很大权力,甚至有废立大权。”(《启功口述历史》第十三页,香港中华书局,二〇〇五年)

  嘉庆皇帝在木兰围场(今赛罕坝)遭遇雷击猝死,仓促之间就是他的遗孀孝和睿皇后,放弃已经成年的自己亲生儿子皇三子和皇四子,而拥立非亲生的皇次子旻宁,即道光皇帝。后来她对朝政偶尔也有建言,包括鸦片战争期间,反对“割让香港”:“太后厉声曰:‘祖宗创业,尺土、一民,皆艰难缔造,何今(为什么今天)轻弃之耶?’上(道光帝)长跪引咎。”(道光皇七子奕譞忆述,《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

  封建两千年,女主廿一人
  
  历史上,每当少年天子继位,新君年幼不能独立理政,身兼先帝遗孀和幼主之母双重身份,能够兼顾两代皇帝利益的,非太后莫属。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这时太后发挥作用,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是走到台前“临朝听政”,还是在幕后操纵,则是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和太后本人个性,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如果太后没有这个能力,就会造成大权旁落。或者强臣专政,甚至奸臣当道,例如近年考古发掘的海昏侯墓所在西汉,大臣霍光主导废立新君;或者“外戚擅权”,例如西汉王莽;或者是宦官弄权,例如东汉末年“十常侍”。在封建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情形于国于民都不利,于是就有格言:“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有人统计过,“二十五史”记载的女主当政,共有二十一位。但没有分别是后妃,还是太后;是幼年天子继位情况下太后当政,还是成年皇帝在位情况下太后当政。战国时代秦昭宣王之母宣太后芈氏,是最早的“太后摄政”。这是近年来热播电视剧《芈月传》故事原型。最著名的是唐代武则天和晚清慈禧太后。最为古代传统观念不容的,是成年皇帝能够正常履职,而与后妃分享权力甚至成为傀儡。《汉书•谷永杜邺传》称“妇人不得与事也”;《旧唐书•桓彦范传》指责唐高宗李治“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预闻政事”,是阴阳颠倒、牝鸡司晨、不祥之兆。

  归纳起来看,明清没有像汉唐那样,在皇帝能正常履行皇权情况下,却出现后妃主政的情形。但历史巧合的是,明清两朝太后当政,都是出现在前后两段;中间一段是成年皇帝继位,太后实际上或多或少存在“预政”,而非“听政”,更非“干政”现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