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与基层官员粗暴求立功
http://www.CRNTT.com   2017-12-20 17:39:29


  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这当中,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分类施策、精准执行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如果整个链条出现脱节,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有时会好心办出错事。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体制机制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短板和不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利益的固化有时会制约最大公约数的有效达成,极大影响工作效果。

  压力型体制的基本机制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中国学者通过研究县乡政治运行提出的“压力型体制”,对我们思考当下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富有启发意义。压力型体制是用来形容当下体制运行的一个概念,生动地揭示了一项具体决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如何被层层放大要求,提高指标,在动员行政资源,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诱发执行者行为失当,甚至为了实现上级要求而与行政对象产生冲突的过程。

  压力型体制有三个基本机制:第一是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体现为确定政策目标后,相关部门会将目标量化分解,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层层下派到下级组织以及个人,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是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机制。或者是各部门的常规工作要围绕政策目标进行安排,或者是各部门抽调人员或者整个部门一起行动完成来自上级的临时性任务或工作。第三是以否决方式为核心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对于完成指标任务的组织和个人,可给予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激励,但是一些重要任务实行的是连带性的“一票否决”。一旦该项工作无法达到要求,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该部门全年工作的评价,乃至个人的发展。

  这个概念最初是用来描绘中部地方实现经济赶超的工作机制,但是随着调研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研究者发现它既不是一个地域性现象,也不是经济领域的独有现象,更不是经济发展某个阶段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地各领域的制度化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争取各种荣誉称号,都会以高强度动员的方式短时间内取得工作效果。一些地方打着改革创新旗号,经过反覆推敲,几易其稿,制定出一套新的制度规范,建立起新的工作机制,但最后依然挂在嘴上,钉在墙上,流于纸面,没有得到重视和实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依靠层层施压,并且还将其照搬到新的政策领域,甚至将其强化。出现言行不一、文件与实践背离的现象,大大削弱了权威性和公信力。

  压力型体制的生存土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