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历史关键时期的“文化中国”与“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7-08-02 00:34:35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根
  中评社╱题:历史关键时期的“文化中国”与“两岸关系” 作者:黄光国(台湾),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前后,台湾政坛上发生了三件攸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事件,很值得我们详加分析。首先是蔡英文总统就职周年纪念日,各界都期望她会发表重要的政策声明,结果她却选择“神隐”,不作任何宣示。五二O当天,吴敦义以十四万票击败其他五位候选人,当选国民党主席,为气势低迷的在野党带来了一线生机。五二O前夕,由台中监狱保外就医的前总统陈水扁出席凯达基金会感恩餐会,并播放事先录好的影片,对蔡政府不让他发言大表不满。这三件事重迭在一起,显示出台湾政局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意识形态主导改革

  蔡英文原本是富家千金,受李登辉提拔踏入政界,又在各种条件因缘际会之下,意外当选总统。上台后发现民进党执政人才严重短缺,不得不向国民党的军公教系统“借将”,却被独派政客批为“老蓝男”。拼凑出“英金内阁”之后,原本应当步步为营,稳住政局,她却好大喜功,不自量力,自己披挂上阵,推出一系列以意识形态作为主导的改革措施。

  许多出身绿营的政治人物见猎心喜,纷纷揣摩上意,推出“去孙、去蒋、贬孔、贬郑”的“去中国化”行动。负责追查国民党党产的顾立雄,张牙舞爪,顾盼自雄,假藉“转型正义”之名,大举清算国民党的“附随组织”,搞得蓝营鸡犬不宁,人人自危。由林万亿一手主导的“年金改革”,则是以退休军公教人员作为假想敌,再由一批鹰派绿委充任打手,不时出言嘲讽,制造社会的紧张对立。

  这一年来最离谱的措施,就是由张景森一手擘划、仓促推出的八千八百亿前瞻计画。这次计画,不但国发会被晾在一旁,连行政院院会也被排除在决策程序之外。由于轨道运输投资成本高,经济回收效益低,台铁数十年来入不敷出,高捷营运成效欠佳,高铁还在亏损状态。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草案却任由各县市提报三十八项轨道建设,4241亿元预算,几乎占此项特别预算的一半。任何人都不难看出:这是替绿营执政的县市长为未来的选举“洒钱绑桩”。陈水扁执政时,曾经以“平衡区域发展”为名,在各县市广建机场与地方文化中心,结果泰半沦为蚊子机场与蟑螂馆!现在大小县市陆续投资轨道建设,面临台湾人口负成长和高龄化的趋势,谁敢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民主、人权”的价值同盟

  在这种“霸王硬上弓”的情况下,蔡英文声望跟着急速下坠。根据《新新闻》与《风传媒》联合委托台湾指标民调公司所作执政满周年民意调查,对蔡英文执政表现,有33.2%满意、53.3%不满意,不满意的民众比率已经超过半数。若与2016年5月蔡英文就任时调查结果比较,对蔡的施政满意度减少十七个百分点,不满意度则增加37%。从去年8月,对蔡政府的施政满意度与不满意度出现死亡交叉后,如今不仅没有回升,而且愈形恶化。

  陈水扁看准了蔡英文的罩门,知道在这个时刻可以对她下手,公然参加席开两百桌的凯达格兰基金会募款餐会,坐在主桌,播放影片。事后,司法单位束手无策,许多绿营县市长也纷纷要求蔡英文:“特赦陈水扁”!连台北市长柯文哲都不无黑色幽默地说:陈水扁在医学上是个有趣的案例,他的生活能力很差,但讲到政治,会让人觉得,“奇怪了!怎么这么精明?”

  在绿营出现裂痕的情况下,吴敦义当选了国民党主席。他深知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图结四分五裂的国民党,设法赢取即将到来的2018地方选举。如果国民党不能再度取得执政权,泛蓝阵营只能任人宰割,说什么都没用。

  蔡英文上台后拒绝接受九二共识,主张维护台湾的尊严,并矫正经济上对大陆的过度依赖。她形容新世代为“天然独”,认为自己拥有他们坚实的支持。她关上了两岸交往的大门,重创了观光产业,外交战线也大受影响,RCEP、一带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断,她极力倡导的“南向政策”却不见有任何进展。蔡英文仍然认为:这是“必要的牺牲”。她要人民相信,“维持现状”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执卷追问,反而不具善意。台湾只要加入全球议题的价值同盟,高倡“自由、民主、人权”,便可以构筑对抗中国的软长城。如果把两岸关系放进区域发展的范畴,对台湾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文化中国”的出现

  因此,川普上台之初,蔡英文一接上“川蔡热线”,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最近日本同意将其“交流协会”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更让绿营人士雀跃不已。

  吴敦义是地方选举出身,以工于计算选情出名。他以前对于同婚议题表示“毛骨悚然”;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立即转弯,在脸书上曝彩虹照,祝同婚“会幸福吧”。他明知马政府时代坚持的“一中各表”不能解开两岸关系的死结,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仍然“马规吴随”。这是面对蔡英文所谓“天然独”的世代,他不得不作的妥协姿态吗?抑或国民党主流的两岸政策就是“独台”?

  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人士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坚持“求真”的立场,提倡“文化中国”的概念,从大历史的角度说明:在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宰制之下,台湾和中国的历史关联。

  反殖民帝国主义的精神

  在公元一千年之前,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处于“黑暗时期”,和同一时期的非洲并没有太大差异。公元第七世纪,回教国家崛起,占领了耶路撒冷。到了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前后八次(1096-1291)长达两年,将希腊文明带回到基督教世界,两者互相结合,导致后来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之后,现代科学开始萌芽。西班牙和荷兰人为首开始向外探索,进入大航海时代。十七世纪启蒙运动发生后,欧洲科学快速发展,促进其产业勃兴,欧洲国家开始对外殖民。十八世纪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法、英、美等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殖民帝国主义的策略,向外扩张,寻找市场;德、意、日等国也起而效法,到处掠夺资源,广纳殖民地。

  欧洲把自身想像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欧洲之外,则存在着主要是穆斯林的异教徒敌人,或是游荡着野蛮人的无主“空地”,例如美洲大陆。当时在欧洲之外,并未建立起现代主权意义下的国家,因此在几个世纪中,欧洲建立起殖民帝国,欧洲以外的政治实体被排除在国际体系与欧洲公法之外。因为非欧洲地域是“非文明的”,因此只能是殖民地、被保护属地以及被统治支配的客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使中国免于沦为帝国主义的“次殖民地”;蒋介石领导八年抗战,即使他在这个过程犯了一些过错,其历史功绩仍然不容抹灭。郑成功在明朝末年,打败作为殖民先驱国家的荷兰,致力于把台湾建设成反清复明的基地。这样的功绩岂容肆意诋毁?如今绿营人士却为了推动“文化台独”,把他们通通划归“外来政权”,而展开一系列“去孙、去蒋、贬孔、贬郑”的行动,其言行之荒谬;真是愚不可及! 

  儒家人文主义的自主学统

  今天欧美国家和伊斯兰文明之间不断的冲突,说明世界历史已经发展到“中国再崛起”的时代。从“一带一路”的擘划来看,在这样的时代提倡“文化中国”,还有一层更重要含意。我从1980年代开始投入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后不久,便开始提倡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为基础,研究中华文化传统,来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并出版了一系列中、英文著作。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儒家文化系统的主体辩证》(黄光国,2017),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回顾并批判台湾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在过去三十年间曾经出现过的五种“文化主体策略”。从该书的析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台湾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所追求的主体,具有四层不同的涵义。第一是“儒家文化系统”的主体;第二是作为儒家文化传统之“研究者”的个别主体;第三则是儒家社会中之“学术社群”所构成的“知识论主体”;第四则是心理学研究对象或“案主”之主体。

  任何一个学术运动,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基础,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这个学术运动便已迈向成熟阶段,而逐渐脱离其“运动”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强而有力的哲学来取代它。

  华人心理学本土化运动迈向成熟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总结其成功经验,继续推展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目前主流社会科学中绝大多数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预设之上,而非西方的文化,大多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关系主义的。倘若我们懂得如何以“关系主义”作为预设,建构理论,我们便可以建构出一系列的“科学微世界”,来和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论竞争,其最终目标则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基底,吸纳西方近代文明的菁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摆脱西方学术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自主学术传统。

  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界普遍只会套用西方理论,而不懂得如何建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所以习近平主席才会在2016年5月发表谈话,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他在讲话中说:中国已经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他认为:“在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上,我们应当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如果大陆的学术界能够和台湾携手合作,汲取台湾发展本土社会科学的经验,两岸共同打造“文化中国”,则大陆要想达成“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最少可以节省十年以上的时间。在世界历史面临大扭转的关键时刻,两岸学术界携手合作,打造“文化中国”的学术社群,以彰显中华文化传统的主体性,如此宏伟的学术事业,既可以提高中国学者对于中华文化在国际学术社群中的发言权,又可以对抗“文化台独”的逆流,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7月号,总第235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