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独”的推进策略和七种形式
http://www.CRNTT.com   2017-02-01 15:33:46


“台独”的阴影永远不会成为两岸民众的主流。
  中评社╱题:“台独”的推进策略和七种形式 作者:祝捷(武汉),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

  •必须认识到“台独”是一场政治运动,一种政治形态,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分裂势力在谋求“台独”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推进策略和推进形式,“台独”呈现出不同的面庞。

  •“政治台独”是“台独”的本来属性,也是“台独”的原初形态。

  •“文化台独”造成了“台独”意识形态在台湾社会的流行,对于台湾社会对于中国的心理认同、情感联结都造成巨大损害。

  •“历史台独”对于台湾历史进行重新编排,特别是歪曲甚至臆造了台湾反抗外来殖民统治的历史,将台湾民众的抗争史重构了反抗“外来政权”的历史,试图改变“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台湾地区一部分群体以“族群”为名,提出“台湾国族认同”的理论,并以之推进台湾地区在族群、语言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构活动,试图臆造“台独”的族群基础。

  •一旦民粹化的“台独民意”在政治操弄之下被煽动起来,“台独”则很有可能从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经济的这些“隐形台独”形式,借助“公民投票”等制度化路径和“社会运动”等非制度化路径,走入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步骤。

  •“政治台独”确定“法理台独”的基本形态和终极目标,“文化台独”、“历史台独”、“民族台独”、“经济台独”、“法理台独”营造氛围、提供说词以及积淀“民意”,“民意台独”则是实现“法理台独”的程序性步骤。“台独”分裂势力所构想的“台独”,是由“法理台独”来完成最后一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六个任何”再次奏响了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强音。在“六个任何”中,政学各界对于“任何形式”的理解仍然缺乏共识,舆论场对于“任何形式”究竟包括哪些形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与讨论。一种对于“台独”的浅层次理解,是“台独”形式的结果导向,即仅仅将“台独”理解为一种政治结果。然而,必须认识到“台独”是一场政治运动,一种政治形态,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分裂势力在谋求“台独”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推进策略和推进形式,“台独”呈现出不同的面庞。尽管“台独”的面庞狰狞可恶,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廓清形形色色的“台独”形式,在当前两岸渐趋复杂多变的政治情势下,有着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治台独”:“台独”的原初形态和终极目标

  “政治台独”是“台独”的本来属性,也是“台独”的原初形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对于今天的两岸关系有着现实考察意义的“台独”活动,无不以“台独”为终极政治诉求。事实上,学理上很难对“政治台独”做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政治台独”包罗了“台独”的万象,涉及到以实现政治上“独立”所需要具备的各类内外要素和实践方式。这些内外要素和实践方式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归类进其他的“台独”形式。但是,在“台独”的理论与实践并未如今日一般系统化、精细化的早期,“政治台独”包含了种种涉及“台独”的要素和主张,是“台独”原始、粗糙的综合体。

  早期的“台独”运动参与者,对“台独”的诉求比较简单和直接,大多提出“台湾独立建国”的主张,用“台独”作为政治运动的符号与标签。早期的“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没有生存空间。他们的“台独”活动大多在海外开展,以小众的民间团体为主要形态。比如廖文毅、吴振南的“台湾民主独立党”,黄昭堂、许世楷、黄文雄的“台湾青年社”,郭雨新的“台湾人多数政治促进会”等。他们的“台独”主张虽然明确提出台湾“独立建国”的政治目标,否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大多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在造势方法、形成策略以及实现路径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这些言论关于“台独”更多是一种片言只语式的,政论宣示意义强于实际操作意义。然而,不能由此认为早期“台独”组织的主张没有现实意义,这些“台独”主张在政治层面宣示了“台独”的命题,为“台独”分裂势力储备了人员队伍和理论基础,其负面影响一直延宕至今。

  随着“台独”活动的深入,“台独”主张与操作手法日趋精细化,“政治台独”这个“台独”主张大杂烩也被拆解。然而,“政治台独”的危害性仍存:其一,它是所有“台独”形式的源头,其他“台独”形式都最终要归结到“政治台独”这个总根源上来;其二,它是其他“台独”形式的终极目标,其他“台独”形式与“政治台独”构成方法与目标、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防止“政治台独”,依然是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总阀门。

  “文化台独”:“去中国化”与“台湾符号”的建构

  台湾地区“解严”后,台湾的“主体性意识”从阴暗角落走出,成为台湾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以台湾为主”的“主体性意识”,逐渐从“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发展为“台湾唯一”。李登辉、陈水扁在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联结被刻意模糊、弱化甚至切断,“文化台独”成为型构具有“独立”意涵的“台湾符号”的重要形式,台湾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在“文化台独”中趋于淡化。

  从李登辉起,由陈水扁力推,台湾当局在社会各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试图抹去台湾民众心中的“中国符号”,构成“文化台独”的主要推进方式。受“去中国化”影响最大的是在教育领域。一系列与中国、中华有关的课程、教材、专业纷纷改名。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被归类为“外国文学”、“外国历史”,中国知名历史人物都被归类为“外国名人”,甚至一度传出被尊奉为“国父”的孙中山也系“外国人”的笑话。与此相应的,是以台湾为研究对象的一些专业被冠以“台湾”的符号登堂入室,而且与相应的“中国”专业并列。除教育领域外,一些被冠以“中国”或“中华”符号的知名社会机构和企业,在“去中国化”浪潮中被纷纷改冠以“台湾”符号。

  “文化台独”造成“中国”符号在台湾地区的式微,而“台湾”符号兴起。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华意识在“去中国化”中被解构。借助“台湾主体性”的建构与传播,原来属于台湾本乡本土的地方意识和地方文化,被强硬地添附上“国家”的意涵。“文化台独”造成了“台独”意识形态在台湾社会的流行,对于台湾社会对于中国的心理认同、情感联结都造成巨大损害。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台湾青年群体,在“文化台独”的浸染下,扭曲了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台独”的急先锋和主力军。2014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太阳花学运”和2015年以高中生为主体的“反课纲运动”,都是“文化台独”所造成的恶果。如果说陈水扁执政八年,造就了今天“太阳花”和“反课纲”的一代台湾青年,那么民进党重新执政的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文化台独”对台湾青年群体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加恶劣,直接危害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未来。

  “历史台独”:撼动两岸历史联结的底基

  如果说“文化台独”是为了消解“中国”符号,那么“历史台独”就是为了彻底的祛除两岸历史联结的底基。“历史台独”对于台湾历史进行重新编排,特别是歪曲甚至臆造了台湾反抗外来殖民统治的历史,将台湾民众的抗争史重构了反抗“外来政权”的历史,试图改变“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历史台独”的主张者们,将台湾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台湾历史上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也被重新阐释为“台湾主体性”的体现与产物。众所周知,台湾在历史上曾经为西班牙荷兰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先后占领。这本是外国殖民者对中国进行殖民和侵略历史一部分,台湾人民对于这些外国殖民者的反抗,也构成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在“历史台独”的编排下,这些本应是中华民族抗争史的部分,成为反抗“外来政权”的历史。不仅如此,曾经统治过台湾的郑氏家族、清王朝和国民党当局,因来自于祖国大陆,被描述为与外国殖民者相同的“外来政权”,反抗这些政权的“林爽文事件”、“二·二八事件”等民众抗争运动,也被描述为反抗“外来政权”的运动。台湾民众反抗外国殖民者的民族反抗文化和反抗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民主反抗文化,也被解释为针对“外来政权”的“政治反抗文化”。

  在“中国意识”被贬抑的同时,外来殖民者、侵略者反而以“台湾多元文化”为名被抬升和提高。李登辉公然宣称“没有台湾抗日的事实”、“台湾人其实是为日本'祖国'而战”、“二战时期台湾和日本是'同一个国家'”,蔡英文向台湾籍日本士兵致敬,这些都一再击穿历史良知的底线,也进一步虚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联结。台湾的“中国意识”植根于两岸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结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亲缘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底基所在。“历史台独”已经触及这一底基,让两岸复归统一的历史正当性不断流失。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