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的语言艺术
http://www.CRNTT.com   2017-02-01 00:12:44


 
  两岸同胞同属一个中华民族,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是国家统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情感维系和心理基础。对于这份血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用“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来加以描述,这十六个字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前八个字在音律上具备押头韵的美感,后八个字在形式上讲究对仗的工整,不仅将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讲透彻了,而且具备语音和文字的美感,情真意切,表意准确,意韵深远。对于两岸同胞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法,提出“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将两岸同胞与民族兴亡的关系揭示得十分清晰。对于两岸同胞的种种复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7日与马英九会面的讲话中,使用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表述,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两岸尽管历经分合、摩擦乃至兵戎相见,但始终命运与共、血脉相连的历史情怀,而且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已经成为两岸交往的经典用语之一。

  对台工作的政策宣示和立场言说,本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一些重大提法也务求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论述中,多次运用了修辞的方法,为对台政策宣示和立场言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敏感、严肃的对台工作话语更具鲜活感和生命力。

  朴实动人真情实感: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

  两岸民心承载着两岸交往的航船,民心所想所盼,就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方向。如何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寄希望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动摇所必需。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需要政策引导和宣示,需要利益的释放与互惠,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以真情实感打动两岸民众,特别是打动台湾民众。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秉持平易近人的一贯风格,以朴实的话语表现真情实感,触动两岸民众心灵,也展现了大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的诚意,对于鼓舞和凝聚两岸民心具有重大意义。

  两岸民心的凝聚究竟在两岸交往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两岸民心的凝聚要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既是感性的认知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战略问题。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被提高到与形式统一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性目标和价值,而且具有了结果意义的价值意涵。心灵契合地位的凸显,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对“一国两制”在台湾地区具体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一国两制”在历经三十多年风雨后的一次理论飞跃。“心灵契合”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两岸统一的民心标准,将两岸民众的相知、相依、互信、互赖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感染力强,传播价值大,已经成为两岸交往的主流用语,在两岸深度传播。

  对于如何通过两岸交往实现心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情不仅能够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这句话,突出了两岸亲情在抚平两岸历史伤痛中的作用,也体现出对于台湾同胞的理解与信赖,更展现了直面现实和未来的勇气与决心。对于两岸交往面临到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这句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讲透了互信在克服两岸困难中的重大价值与作用。对于两岸青年交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这句话用四个“多”表达了增加两岸青年交往的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又用两个“感悟”,如同长辈一般,向两岸青年道出了交往时应当注意的要点和目标,极具启发性。这些话语,目的明确、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两岸强化交往、实现心灵契合的希望,在平凡的话语中直指人心。

  在两岸交往中,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是达致心灵契合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讲话中,表达了对于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认知与理解。在2014年2月18日会见连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至亲。这段话一方面回顾了台湾民众从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历史,表明两岸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大陆对于台湾民众艰辛岁月的认知,体现出对于台湾民众的真切关心与关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的‚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台湾民众的“出头天”意识,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一个敏感话题,涉及岛内本土主义思潮和台湾意识等复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面问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于台湾民众特殊情绪的理解与宽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中,类似于上述朴实无华却情感充沛的语句俯拾可见,情真意切者有之,言辞恳切者有之,嘘寒问暖者有之,传递出对于两岸民众交往的关心与关注,传递出对于台湾民众的关怀与关切,是大陆对台湾地区以及台湾民众情感的真实写照。

  引经据典: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凸显同胞情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台湾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情感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文化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多个讲话中,都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2016年11月1日会见洪秀柱时,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台系列讲话,不仅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引经据典,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凸显两岸的同胞情。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源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兄弟二人团结起来,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一样能够切断金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了这句表述,形象地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两岸的重大意义。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表述两岸关系再贴切不过了:1、“兄弟”描绘了两岸天然而成、不可磨灭的亲缘关系,与“两岸一家亲”等标识性概念相呼应,是对于两岸历史渊源的总结;2、“同心”又包含了对于两岸在现实层面结束政治对立,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期盼;3、“其利断金”表现出两岸携手对于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重大意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贯通两岸历史、现实和未来,表达了对于两岸民众携手团结的希望。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18日会见连战时指出:“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守望相助,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两岸隔海相望的情境,也表现了两岸始终同属“一个中国”的场境,又揭示了两岸无惧风雨、相互扶持的意境。情境、场境和意境同归于“守望相助”的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中,温馨之间更见真情。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出自《尚书.说命》,意指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应当适合它的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会见朱立伦时,引用了“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汇聚两岸同胞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目标指向明确,就是国共携手解决两岸间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政治分歧和难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大陆一直主张在“一个中国”框架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使用“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对于解决两岸政治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应对方法:1、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应当把握历史大势,考虑周全,不可草率为之,更不可枉顾历史趋势形成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方案;2、推进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在具体操作上应当把握时机,不可错过最佳的历史机遇。这句话暗含着对于国民党积极采取行动,为解决两岸政治问题积极行动的希望,也表达着中国大陆对于国共交往的战略底线所在,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意蕴,发人深省,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的用典,能够把握经典语句的原意,又在此基础上适当引申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坚持经典语句的本意,又能藉助具体的环境情势暗含引申义在其中,使得经典语句的效果获得升华。

  结语

  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不仅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而且对于语言艺术的拿捏也十分到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与完美的融合,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的新战略、新思想和新理念,在语言艺术的使用和发挥中,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为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所认知和接受。习总书记对台系列论述的语言艺术,已经和其中深邃的战略思想一样,成为理解习近平对台战略思想必不可少的环节,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2月号,总第230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