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香港本土意识”向何处去
http://www.CRNTT.com   2016-04-08 00:29:06


这还是那个香港么?
  中评社╱题:“香港本土意识”向何处去 作者:祝捷(武汉),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导

  “这还是那个香港么?”农历丙申年的大年初一,可能会有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形成这样的问题。2014年9月,由“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引发的香港“政争”,最终演变成一场街头运动。而这一年多以来,香港的各种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各路人马轮番上演,终于在一个本应祥和的日子,演变成一场“暴乱”。无论是街头运动,还是旺角的这场暴乱,背后涌动着的,是诸如“香港本土意识”、“香港民主化”、“香港民族”乃至于“香港独立”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话语。如果去除这些意识形态话语之前的“香港”前缀,这些意识形态话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一度是专属于“台湾”的表述。如今,海峡对岸的戏码还未演罢,香江对岸的闹剧已经开演。“港独”,这一本不应属于香港的意识形态话语,已经从一种隐秘的只言片语,演变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一种理论体系和一场政治运动。“反水客”、“驱蝗运动”、“占领中环”、“旺角暴乱”以及现在还无法断言和预测的事件,改变了过去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法治、有序、繁荣的香港。“香港本土意识”从哪里来?“香港本土意识”将向何处去?“香港本土意识”应当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无处安放的“香港本土意识”

  从学理角度而言,“本土意识”是一个包容度极强的用语,“香港本土意识”因而也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在“香港本土意识”中,既有体现香港精神、能够凝聚香港社会“爱国爱港”、“爱乡爱土”情怀的本土意识,也有刻意突出所谓“主体性”的本土意识。①对于“香港本土意识”的论述由此包括两种论述方式:一种是将殖民者视为“他者”,另一种是将中国内地视为“他者”。由于历史形势的变化,前者逐渐被后者所掩盖,本土意识指向的对象从殖民者变成了中国内地,开始沦为分离主义者谋求“港独”的口号。

  如果说“香港本土意识”的实质是一种乡土意识,那么,这种乡土意识在发生意义上,是一种没有乡土的乡土意识。由于香港政局稳定、社会富足、环境自由,从开埠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成为中国内地移民(难民)的涌入目的地。大多数移民的本来身份和认同,并未随着来港而消除。相反,大多数移民对于香港的认同感不足,仅仅是将香港视为“大环境”里的救生艇,认为自己只是在香港暂住,待内地局势明朗或稳定后,便会返回老家。②由于香港社会的原住民较少,且至今没有成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因而大多数香港本地居民的祖辈或者父辈甚至自己就是来自于内地的移民。这种特殊的移民社会使得香港本土意识并没有太多的“乡土情怀”。“香港本土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植根于乡土的眷念情愫,不如说是一种人为建构的产物,尽管这种构建在原生意义上并非是刻意的。

  1949年后,中国内地和港英当局都加强了香港的边界管治,内地居民已经不能随时迁入香港。边界的隔离加速了香港社会结构从移民社会向住民社会的转变,“香港人”的概念也在住民社会的转型中逐渐生成。196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出生在香港的本地人已经超过全港总人口的一半,香港居民已经开始摆脱移民色彩,大部分香港居民不再与内地分享共同的集体记忆。③内地的政治变动对于香港居民来说,也不再如过去那般感同身受,而是只是发生遥远“外部世界”的一则新闻而已。与中国内地失去联结,又无法建立殖民者认同,“香港人”的概念陷入被学者称为“双重不可能性”的自我悖论之中。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系列社会运动,是“香港本土意识”逐渐确立的推手,也是“香港本土意识”逐渐复杂化的推手。对于战后出生的香港居民,内地已经成为注定回不去的远乡,香港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摆脱了移民心态的香港居民,一方面乐于建设和维护家园,另一方面则开始向殖民当局积极主张民权。诸如“中文运动”、“反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公务员薪酬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推动香港居民走出政治冷漠,形成了“以香港为家”的本土意识。香港居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高效管理、行政相对廉洁、政治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与彼时贫困封闭的中国内地形成鲜明对比。在“去内地化”的同时,“香港本土意识”中的反殖色彩也由于港英当局的“柔性殖民”政策而被消磨。“香港本土意识”所指向的对象,也越来越明确地从殖民者开始转向有着意识形态之“夷夏大防”的内地。

  无疑,香港回归和中央重建对香港的管治,让曾经的意识形态“假想敌”变成了真实的管治者。“香港本土意识”彻底地从“去殖”意识转向“反中”意识。以“反23条立法”、“反国民教育”和“占中”三场指标性的社会运动为代表,在对抗中央管治的社会运动中,香港本土意识被重新演绎,“解殖”的话语被“分离”的主张所代替,“中国”从“他者之一”变成唯一的“他者”。而在“自由行”暴露的两地习惯和理念的差距,又被刻意地政治化和放大,部分香港居民对内地游客及至内地的耐心逐渐耗尽,排外情绪高涨,内地与香港的对立情绪加深。这种背景下,越激进的思潮,越能够在香港获得“政治正确”的舆论高地。一个香港版的“民主独立”故事通过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传播开来,中国内地承担了“香港非民主化”的全部“罪孽”,“港独”成为香港民主的唯一选择。“香港本土意识”中最为极端的部分——“港独”——被释放出来了!

  开始走向极端的分离主义

  “港独”是“香港本土意识”中最为极端的部分。这种“极端”在一开始仅仅表现在理念和思想上,而当理念和思想的“极端”向着行为延伸时,“港独”这种分离主义思潮也开始演变为一种极端主义,甚至有可能滑向恐怖主义。

  作为一种思潮,分离主义并非专属于香港。就中国而言,新疆、西藏、台湾均有着分离主义存在,对应着的“疆独”、“藏独”和“台独”也都成为一股势力。而在世界范围内,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等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些国家对于分离主义势力的打击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在政治、军事、法律、舆论和经济等手段的打击下,分离主义在世界各国都不能占据主流民意,发声的途径和影响力也呈现出渐次减小的趋势。分离主义势力在主流社会的衰微,导致其通过合法手段或一般违法手段已经无法达到分离的政治目的,从而只能走向极端。当一个社会的主流不能接纳分离主义时,分离主义除了消亡外,唯一的路径就是走向极端化乃至恐怖化!通过街头暴力、纵火、暗杀、绑架、制造大规模杀伤事件、爆炸等方式,引发社会恐慌情绪和恐怖气氛,以谋求和保持影响力,为达到分离主义的政治目的服务,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分离主义势力的最终走向。

  在中国,“疆独”和“藏独”不为新疆和西藏的主流社会所接受,从而走向了暴力极端,甚至走向了恐怖主义,而“台独”在台湾社会颇有市场而成为一股能够登堂入室的政治势力,没有极端化。在世界范围内,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不顾主流民意、固执坚持分离观点的极端分离主义势力,最终走向暴力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如以北爱尔兰独立为目的的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承认爱尔兰南部独立后,开始转向暴力活动。实施刺杀英国政要、平民以及武装袭击驻北爱尔兰英军基地等活动,造成包括英国知名政治家蒙巴顿在内的近3000人死亡。又如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独立为目的的“埃塔”,从1959年开始策动巴斯克地区与西班牙分离,并逐渐发展为危害整个西班牙社会的、以暴力从事分裂活动的组织。至2011年宣布停火为止,“埃塔”的暗杀、绑架和爆炸等恐怖手段造成了近千人死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