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新制度主义看国、民两党的大陆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3-09-18 14:26:57


  中评社╱题:从新制度主义看国、民两党的大陆政策 作者:黄清贤(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暨政经所助理教授、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南部中心执行长

  表面上看来,国民党和民进党确实不一样,因为国民党重申领土包含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宪法》架构,民进党则强调领土限缩在台湾的主权独立国家建设。

  可是进一步来看,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结果是什么?民进党不讲1991年的《台独党纲》,不说2007年的《正常国家决议文》,采取无需更改宪政体制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立场,是否与国民党的政策结果会殊途同归?

  当然,有人会说两党的愿景不同,国民党胸怀大陆,民进党志在台湾,但对于现状可能导向同样结果的变迁而言,是否会让两党路径最后趋同?而这种趋同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变迁的必然?

  本文拟从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的角度,分析台湾两大政党的大陆政策为何会有如此变迁趋势,其中主要以两党执政时期的政策作为观察指标;接着本文将检视两岸关系另一行为者,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概念,然后统整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想途径。

  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新制度主义是对于传统制度主义研究的反思,关注的焦点从组织到规则、从正式到非正式的制度概念、从静态到动态的制度概念等。本文试图运用该方法的历史制度主义研究途径进行探讨,该途径强调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制度变迁的内涵。

  其中,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概念,亦即重视前一阶段政策对于后一阶段政策的影响力,所以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变迁的制度一旦开始在某一特别轨道,纵使该制度较无效率,还是会赢过其他制度;其垄断优势是因为规模效果、学习效果、协调效果、调整预期等机制,被锁进了路径依赖。①

  路径依赖的路径选择有其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s),当决策者在该时空环境下,做出诸多选项中的某一选择后,制度便进入了路径依赖,如果要转换路径,成本将愈来愈大。

  但从另一角度观之,路径依赖非一成不变,制度动力论(Institutional Dynamism)认为下列情况将使制度变迁:

  1、社会经济或政治系络产生广泛变化,使得原先的潜在制度,忽然对政治结果产生突出的影响。

  2、社会经济系络或权力政治平衡的变化,使得旧的制度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就像新的行为者经由既存制度,追求新的目标。

  3、外来变化使得既存制度,转移了追求的目标或策略;也就是旧的行为者在旧的制度下,采用新的目标。

  4、政治斗争下的剧烈变化,或是在制度约束下,策略性机动的逐渐变化。

  两党政策的路径依赖

  回顾国民党的大陆政策,1987年的开放探亲是路径依赖的关键时刻,因为美苏冷战的国际情势舒缓,两岸经贸与人员交流的压力日渐升高,旧的行为者蒋经国总统,在旧的“统一中国”制度下,采用新的两岸交流目标,使得“三不政策”制度逐渐变迁。

  在李登辉接任总统初期,权力未稳的他当然选择路径依赖,但随着他以民主化作为巩固权力合法性的诉求,并且试图分化既有统治集团的权力政治结构,使得旧的制度服务于不同的目标时,“统一中国”的制度开始变迁。

  1994年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政治主权统一的“一个中国”,逐渐异化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的“一个中国”,进而在1995年的台海军事危机强化了“一个中国”异化的正当性,建构了1996年总统大选凝聚台湾对抗中国大陆的投票意向;而1999年的“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说法,就是这种路径依赖锁入“一个中国”异化后的产物。

  虽然2000年总统大选发生政党轮替,但民进党的陈水扁接任总统伊始,仍是路径依赖,延续前朝政策系络与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思路,提出“四不一没有”。可是在两岸的外交、国防互动没有起色,内部的朝野互动又日趋恶化,路径依赖进一步锁入“一边一国”、“终止国统会与国统纲领”、“正名运动”乃至于《正常国家决议文》。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