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民进党两岸路线整合与转型的可能性
http://www.CRNTT.com   2013-10-07 00:13:13


红绿对话,试探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中评社╱题:民进党两岸路线整合与转型的可能性 作者: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红绿香港对话的意涵与局限

  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以维新基金会名义主办,大陆的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协办的“香港研讨会”,不久前达成两岸政党应摆脱对立冲突、开展平等协商、推进双方交流等共识,虽有助于民共两党“面对差异”、“瞭解差异”,但要做到“超越差异”,仍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因此堪称这是一场试探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研讨会。

  大陆方面相当重视谢长廷,既安排了协办此场研讨会,又由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全程参与研讨,更重要的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深圳亲自会见谢长廷并闭门交换意见。其主因是大陆方面认为谢长廷一向提出较具弹性的说法与务实的主张,诸如:“一国两市”、“宪法一中”、“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等论述,当然大陆也期盼谢长廷的访陆及务实论述,能发挥“扩散效应”,进而影响民进党,促成民进党两岸路线的调整或转型。

  然而,在香港研讨会上,谢长廷强调,“‘九二共识’只是国共两党的共识,无法作为长期稳定的政策架构”,却与大陆一再主张“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相互背道而驰。更何况,2012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坚持“台湾共识”的结果,终究无法招架广大民意支持的“九二共识”而败选。

  谢长廷同时认为,国共垄断两岸交流,造成台湾人民疑虑不安;又指出国民党垄断话语权和两岸交流的利益,偏向照顾特定族群。在在体现出其分析偏离事实,刻意对民共无法对话交流的真正原因避而不谈。尤其,谢长廷大谈应缩小差异,促使民共破除误解、缓和对抗,却提不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他又认为,两岸不该再谈统独问题,大陆不要因民进党是台独就拒绝对话。谢长廷的说法无法解决民共交流困阻的问题,反而凸显台独正是两岸和平的绊脚石。试想,大陆方面怎么可能容许民进党不放弃台独主张?民进党不放弃台独主张,所形成的民共差异又如何化解?

  再进一步言,若要民进党立刻放弃有关台独的三个党纲有其现实上的困难,但民进党何妨在谢长廷主张的基础上,真心诚意地认同台湾现有体制、在体制内与国民党进行竞争,发挥监督与柔性的力量?或至少短期内民进党总该可以做到不再随便给人“戴帽子”。

  值得注意的是,谢长廷此次赴港办研讨会,民进党内只凭一句“放鞭炮”,就大肆“围剿”谢,甚至独派姚嘉文还放话“谢若退党、就放鞭炮”。其实,民进党谈两岸,“表态”一向多过具体“论述”。民进党批起国共共识、“九二共识”、“宪法各表”,贴别人“卖台”标签,口号总是不留情面;不过,却一直拿不出一套能代表民进党,也可证明自己有能力处理两岸议题的可行解方或论述。例如:苏贞昌前不久称“不回头搞独立”,但只言不要的消极态度,却看不出“能”积极提出什么替代论述。

  民进党总习惯拿“交流不要设前提”或“中国先要实现民主”合理化自己的原地踏步;使得在面对两岸议题时,只能狗吠火车,声音很大,力量很小。谢长廷在香港谈话的重点,若能进而认知民进党不无放弃分离主义的可能性,甚至主张两岸有建构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这岂不更好?吾人期待谢长廷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利用其在党内“中国事务委员会”委员的身分,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一事上多所着力,这才会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要言之,即使党内批判杂音不断,在民进党缺乏两岸务实论述的情况下,谢长廷隐然已成“红绿对话的代言人”。“红绿香港对话”虽具一定意义,但如同余克礼所长所言,谢的主张虽可行,但尚未成为民进党内主流。所以担任党主席的苏贞昌是关键,由于苏主席台独的基本立场仍丝毫不变,实在看不出民进党2014选前有调整两岸政策的可能性,这也使得此次“红绿香港对话”仍难建立民共党际的对话平台。

  民进党反对服贸协议证明其“反中”依旧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之后,民进党敲锣打鼓展开猛烈抨击,绿营媒体、名嘴更是骂声不绝,乘机藉马当局向陆资开放美发、印刷、中药等传统服务业,引发业者反弹之际,大肆推波助澜、藉题炒作。民进党中央更呼吁所有受到影响的产业站出来,其“立法院”党团主张删除任何受影响的协议内容,欲在“立法院”二次临时会拦下该协议的企图十分明显。

  然而,不久前刚签署的《台纽经合协定》却像一面“照妖镜”,由于其对台湾服务业开放程度更大,民进党却照单全收、完全不反对,两相对比,可以充分照出民进党“反中、仇中”的原形,证明其“贸易保护”主张是虚晃一招。

  三年前两岸签署ECFA,后续尚须签署投资保障,服务贸易、货品贸易、争端解决等四项协议,方能发挥ECFA增进两岸贸易的实际功能。可见ECFA只是一个谈判架构,而2012年签署投保协议,服贸协议才是启动两岸自由贸易的关键一步。但从协议的内容看,这一步其实跨得很小。因为表面上,台方给予大陆六十四项市场开放的承诺,但其中有二十七项是已开放陆资来台投资项目,因此真正新开放的项目,不过才三十多项。

  反倒是大陆,不计较台方加诸的不对称待遇,仍给予台湾八十项高于WTO的开放承诺,范围涵盖很多方面。尽管台商投资利基仍有一些不确定性,但的确是立足于对台“让利”的思维。换言之,从市场相对开放来看,台方开放规模不大,而且是台湾“要的多”、“让的少”的不对称开放,若再限缩,就失去贸易自由化的意义了。

  进一步具体来看,民进党大力反对服贸协议之将会“开放大陆劳工大举来台”、“严重冲击台湾服务业”等,若对照协议内容显非事实。因为台方开放陆资来台明订,必须资本额二十万美元之企业,才能有两位负责人来台;每增加五十万美元可多一位管理人员,最多不可超过七人,且未开放蓝领劳工来台工作。因此陆资来台不但不会影响岛内劳工权益,尚可增加岛内劳工就业机会,一如外资来台创造就业机会一样。

  然而,民进党基于“反中”心态作祟,硬把服贸协议视为糖衣毒药或洪水猛兽,坚持不愿开放,一方面过度夸大其冲击,另一方面更将两岸互惠互利的模式扣上了“卖台”的大帽子。其实,这根本是个假议题,但却造成各行各业杯弓蛇影,人心惶惶。

  服贸协议大陆主谈官员、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陈星不久前表示,台湾谈判团队在商谈过程中,为维护台湾利益相当谨慎;陈星坦言,服贸协议台湾的开放内容,陆方是不满意的,但台湾谈判代表一再强调己方的担忧,陆方往往被迫接受。然而协议签署后,却在台湾内部引起反弹,她深感意外。

  尤有进者,民进党制作“反服贸协议”的文宣指出,服贸协议开放涉及商业、通讯等多种各样行业,受影响的从业人数高达五百万劳工。而民进党却刻意忽略《台纽经合协定》原则上相互开放所有服务业。如果民进党逻辑正确,则《台纽经合协定》将抹杀更多岛内就业机会,民进党为何还能“乐见其成”,可见其坚持“反中”而致双重标准之一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