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论坛:青年评论员剖析香港难题
http://www.CRNTT.com   2013-04-19 00:14:46


 
  洪锦铉:十八大之后的发展,我持更正面乐观的看法。香港经过两个特首之后,大家逐渐看清现实状况。第一,香港人心的回归确实更高了。第二,香港未来在政制方面仍然面临矛盾,不单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有国际因素。第三,香港本身在国家发展的地位,出现了转变。这些情况,相信中央看到了,自然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对香港的情况掌握有片面的情况,判断和做法都难免片面。希望未来领导人更了解香港真正的情况,掌握得更准确。我对习近平领导的中央是有信心的。我预估中央对香港的管治将会抓得更紧,管得更多,至于是否走到前台则未必。

  刘乃强:西环并不想干预香港的事务。2003年之后,有了“不干预、有作为”的原则。问题是什么叫“有作为”呢?要保住特区政府,就要时时“救火”。所以从2003年至今,西环主要工作就是“救火”,疲于奔命。现在他们在走钢线,进退两难。如果真的要有所作为,需要有一套新思路才行。

  洪锦铉:如果事事都要中央帮忙,对于内地,对于香港,都不是好事。但问题是,我们这一代如何做好“救火员”的工作,还要有效“防火”,不能总是那么被动。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自主性,唯有这样才能保持积极性,在香港事物上发挥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一国两制”。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香港的几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界定。首先,香港现在有外部势力介入,这是很明显的,如何处理,对香港的影响都会很大。第二,米字旗的出现,对内地刺激很大,带出如何坚持中央的权威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香港的有识之士确实应该好好思考,我们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所谓“港独”或“自治”的气氛,必须缓和下来,不能纵容这种气氛,否则港府很难做,等于逼中央出手。
 
  讲到民生问题,随着内地经济越来越强大,香港人如何自处?情绪上接受与否是一回事,但是连现实都不接受,问题才严重。中央政府管治香港,这是宪法赋予的现实,这一点必须弄清楚。但是现今香港很多人仍然在回避这个现实,这是自欺欺人。只有接受现实,香港才有出路。

  袁弥昌:近年来,香港突然变得“泛政治化”。本来可以慢慢来,但是现在被迫走比较激进的路线。外部势力介入香港问题很明显,但是回归15年,香港人却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位置。香港人对内地的认知十分有限,相关的教育远远不足,我们有义务让大家知道,香港处于中西方交手的漩涡之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建制派在掌握舆论话语权方面比较弱势,必须加强。我曾经到上海社科院交流,惊讶地发现一些基层研究人员,竟然在网上看不到香港媒体的言论,主要通过论坛等渠道了解,所以他们对香港的现实情况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香港的建制派有责任把这些工作做好,把政府的政策解释清楚。

  陈志豪:前瞻香港未来发展,经济方面,我相信香港不会太差,因为香港确实是得天独厚。我们旁边的澳门,是全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地方,北边的广州、深圳是中国城市中经济总量第三、第四的城市。香港周围都被富邻居包围,经济不会太差。而且未来将迎来很多机遇,港珠澳大桥、港深广铁路、油轮码头等很快要建成,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跨境基建落成高峰期的来临,香港与内地的经贸、文化、民间往来将越来越密切,国家高速发展为香港带来的机遇也更多,香港也更有能力把握。
 
  香港过去的问题是经济产业过于单一化,利益往往流向少数地产商,小商户分得很少。而梁振英和田北辰等提出要在公共屋村附近开一些低租金的商铺,我觉得是很好的想法。另外,经济利益过于集中在几个专业范畴,也是不健康的,如果真正能把六大产业发展起来,让整体经济利益分配得更广,不要集中在某些专业人士身上,必会更好。不过,虽然我对香港经济抱持乐观的态度,但香港被边缘化的危机是仍然存在的。

  另外,在政治方面,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提出中央对港方针政策的根本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二 是提出香港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三是提出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在我看来,其实三点都是在说明同一个问题,就是香 港人是中国人的一份子,港人要更顾及国家利益。我想未来中央可能会加强这方面的论述,让更多香港人认识到,香港和内地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要加强爱 国的论述、回归的论述,例如,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要拥护香港回归祖国?除了感性的答案,还要有理性的理据。这方面,以前比较薄弱,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未来要加强。

  今天的中港衡突问题,是“一国两制”之下必然要面对的矛盾。过往十多年,为什么会出现两地的矛盾呢?比如自由行,香港多了很多内地游客、内地资金,楼价也被内地人炒高。香港的爱国情绪是不断变动的。1997年回归处于低位,后来慢慢上升,2003年推出自由行和CEPA惠港措施,帮了香港,2008年 北京奥运和汶川地震时期是最高峰,香港人对国家认同达到最高点。后来一连串事件,尤其是内地人权问题,在香港被媒体大力渲染,物质生活上内地对香港的冲击 也很大,香港经济越来越依赖内地,中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分歧仍然很大,传媒对这方面的渲染也很大,于是中港两地的不信任感增强,为“去中国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