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再缜密的减刑制度也需配有“阳光防腐剂”
http://www.CRNTT.com   2020-09-16 16:33:32


  备受关注的北京刑释男子拒戴口罩打死老人,被质疑曾违规减刑一事有了新进展。据北京市纪委监委通报,2005年2月24日,郭文思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经9次减刑,于2019年7月24日刑满释放。2020年3月14日,郭文思在超市购物时,对提示其正确佩戴口罩的段某某实施侵害,致段某某受伤死亡。案发后,社会舆论强烈要求严惩郭文思故意伤害行为,幷对其多次减刑和改造成效等问题提出强烈质疑。日前,北京市纪委监委等部门分别就“郭文思减刑案”调查情况发布通报。

  该来的总会来。根据通报,郭文思的9次减刑,果然如外界所质疑的“幷不简单,也不正常”:在郭文思服刑期间,其父以直接或通过他人请托监狱系统、检察院、法院相关工作人员,幷给予款物的方式,谋求关照郭文思服刑生活,帮助其快速减刑。目前,该案件已启动重审,具体细节还有待披露,但多名公职人员涉嫌职务犯罪,包括9人被双开,已足以坐实其违法违规性质。

  客观说,这不是第一起受到舆论质疑幷且被确证的违规减刑案件。但此案让人震惊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减刑次数之多,而恰恰是其操作上的异常“顺利”。从通报的细节来看,如此多次数的违规减刑,幷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神秘”,或者说需要“通天之手”,而不过只是通过“多次给予现金”“给予礼品礼金”“暗示或打招呼”来打点相关人员,就轻易实现的。仿佛有“关系”,就可以对减刑“上下其手”,这样的随意化,不仅突破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应有预期,也显然伤害着社会的法治信仰。

  近些年,相关部门多次出台司法解释,要求规范减刑。这种规范制定的高密度,或本就是现实乱象严重程度的一种直接映射。应该说,从规则层面上讲,目前的减刑规范很难说不够完善。如去年最高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补充规定》明确要求,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减为无期徒刑后,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四年以上方可减刑。

  规则的完善当然是必要的,但就此次案例来看,要彻底保障减刑的规范,可能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增加它的透明度。针对郭文思的9次减刑,此前就有专业人士分析指出,郭的每一次减刑,几乎都是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操作。也就是说,从表面看它几乎找不出破绽。但在多方打点和“照顾”之下,这些在规则范围内的“顶格”操作,正好为其争取了最大量的减刑,事实上就是一种隐形的“腐败”和司法操弄。这或也部分解释了,如果此次不是郭再次“犯事”,其违规减刑的事实很可能幷不会被发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