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刷脸支付,消费者更需“安心丸”
http://www.CRNTT.com   2019-12-05 14:12:06


 
安全性理应一马当先

  近日,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66.1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7.33亿人。

  目前支付宝与微信的刷脸支付设备落地体量约在10万台,同时云闪付也在广州、杭州等七个城市陆续上线了“刷脸付”。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重庆的大型超市基本都开设了具备刷脸支付功能的自助结账区:在罗森、乡村基等商户门店里,也能寻见刷脸支付设备的身影;甚至是在一些区县开往乡镇的公交车上,都装上了刷脸设备……刷脸支付发展和扩大趋势已不可阻挡,然而,从安装数量看,刷脸设备的总体落地效果幷不理想,消费者对刷脸支付还保持观望,甚至顾虑颇多。

  不少消费者对刷脸支付的安全性与风险性提出了质疑。重庆江北区一家连锁奶茶店店员表示:“设备是公司统一配的,但刷脸支付使用率幷不高,如果不是店员提醒有优惠,一般客户都不会主动使用。”一位在校大学生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很多高铁坐车都是扫脸验证,但是扫脸付款有待考验,我怕被收集生物特征信息,网银不安全。”

  相关技术专家解释,与指纹、虹膜相比,人脸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而且正是由于手机这一介质的缺失,人脸信息的“克隆”与利用也会变得更加容易,相应地,用户使用刷脸支付的风险也就更高。

  “人脸识别技术虽然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但同时也存在隐私泄露、算法漏洞等系列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认为,在“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时代,仅凭无时无刻显露在外的人脸便可进行的支付行为交易隐患巨大。

  从理论上讲,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终端硬件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信息一致即解锁完成人脸支付。专家分析表示,这种模式存在着三方面的风险:不法分子获取到生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引发“盗脸”案;或是运用照片、面具等假体进行攻击,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如果他们发现和利用可能隐藏或者新增的算法漏洞,则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刷脸支付,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强监管。此外,企业也应当自律,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减少刷脸支付的安全隐患,给消费者一颗“安心丸”。(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黄仕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