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原阳马戏团老虎出逃死亡背后:宿州“马戏之乡”的寒冬与探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9-11 16:34:47


 
  谈及原因,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对他们这边从事马戏的动物来说,很少有所谓的“兽医”看病。李里的父亲是马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族有三四十号人从事这个行业,但没有一名兽医。就这样,李里遵从父辈的志愿,读了动物医学。

  像李里这样的马戏世家在当地还有很多。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信息,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埇桥马戏频频登上荧屏银幕,“猴探长探案”、“动物王国奇案”等影视剧中的动物明星就以埇桥马戏团的动物为主要阵容。资料显示,宿县(即今宿州)人民政府成立的集体性质“大众动物表演团”曾经创造出一个业绩神话,门票5分钱一张,竟在一年内创下40万元的营业收入。

  安徽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埇桥区马戏协会代秘书长张宏伟向澎湃新闻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是马戏团发展的黄金时期。

  景气的行业也给动物带来了福利。

  在李里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穷,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都要保证家里的动物吃上。那时李里家养了2只老虎,1只幼年黑熊,黑熊是他父亲从动物园要过来的。“黑熊仔过来的时候要喝奶粉,我们没见过奶粉,闻起来特别香,就会偷着喝,后来被发现,打了一顿。”

  2007年,埇桥区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2008年,马戏(埇桥马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