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环卫工配智能手环:管理还是监视?手环还是“镣铐”?
http://www.CRNTT.com   2019-04-08 14:46:46


 
  也有网友认为,这样便于管理监督工作:

  理性来看,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人员的监管确实很困难,人员大面积散布在城市里,怎么监督检查?工作时间戴没问题,下班了不用戴。

  也就一个监督功能,就像办公室里面装监控一样。

  没什么问题呀。工作时间内的事情,怎么管是上面的事,你不喜欢可以不做。这也没伤害到什么吧?

  小编觉得,前有学校推出智能校服“管”学生,后有深圳为环卫工装GPS定位器考核,里程不足视为出勤不合格,南京为环卫工配发智能手表,原地休息20分钟就“友情催逼”……“高大上”的技术手段,缺乏同理心,内在镶嵌着根深蒂固的权力思维。

  配备手环的初衷,或在于避免一些环卫工人“在其位不司其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忽视了环卫工的心理需求,难免使人不适。

  事实上,“动不动”和“净不净”之间,幷无牢不可破的必然联系。环卫工只要认真将马路打扫干净了,就达到了其工作的目的。完成本职工作后,休息一会儿也无妨。城市道路整洁与否,靠的是环卫工的劳动和责任心,利用技术手段念紧箍咒,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人终归不是机器,不是完全遵循程序的,合该受控的。虽说智能手环背后的“即时监控”+“数据管理”,也算环卫管理方式的创新,但仅以此来监控、督促工作,显得苛刻冷硬,丢失了尊重与信任。相形之下,适当的奖励机制或更有效,亦更具人性。

  此举引发公众质疑后,手环的20分钟提醒功能已取消。然而,此次舆论风波实为一种警醒: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科技本身幷无温度,可掌握科技的人不能没有温度。利用AI没问题,只是不能滥用。城市的管理者须明白,一切管理手段,必须基于“人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应该不断提升先进的、灵活的管理思维,而非仅仅是依凭过度的技术手段。(来源:新民周刊 本文综合自扬子晚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