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破流量迷信方能遏制造假之风
http://www.CRNTT.com   2019-02-28 22:14:36


  今年是不少国家的“大选年”,于是年初便有外媒乘势抛出一个有趣问题:哪些领导人的推特“假粉”最多?其记者通过分析后发现,许多总统候选人的粉丝数量看似庞大,但“僵尸粉”比例却高得离谱,50%只是标准量,有的甚至高达80%。

  无独有偶,这两天国内也曝光了这么一档事——微博用户总共3.37亿,某艺人一条微博的转发量就轻松破亿,巨大“影响力”着实令人咋舌。可令人惊异的数字,都是机器刷出来的,“耀眼光环”不过是“数字泡沫”。

  粉丝数、转发量,其实指向的都是当下的一个时髦词——流量。不知从何时起,“流量即话语权”成了网络空间的圭臬。艺人话题量高,没演技也能混得风生水起;手机APP下载量够惊人,拉几轮投资就不是难事;自媒体有“10万+”傍身,便可化身传播力的代名词……似乎只要数据亮眼,其他都是云烟。流量在不同场合以各种身份粉墨登场,扮演着互联网时代评判内容好坏、平台大小、价值高低的“主角”。数字崇拜歪风劲吹,原本简单、直观的客观标准,俨然成了衡量成效的唯一标尺。

  评价机制亦是行动导向,“数据迷信”助长着数据造假之风。上级考核下级,甲方评判乙方,用户审视产品,都拿“量”说事,那大家自然会在这上面多打几番算盘。一定程度上讲,追求数据没什么问题,但陷入“数据迷信”显然会把市场行情与期待抬高,以至于明星没个几千万粉丝,电视剧播放量不上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可是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分众时代,动不动就要求“千万”“过亿”谈何容易?

  正道难行,硬杠杠又摆在面前,许多人不免动起歪心思。更何况在网络空间,数据信手拈来,造假太过简单易行。君不见,如今网络空间像极了流量“大卖场”,微博热搜花钱就能上,视频播放量砸钱就能刷……如此种种,从“紫光阁地沟油”“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剧点击量”等啼笑皆非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一旦评价标准成了一门简单粗暴的生意,价值就必然扭曲。如若还沉迷其中,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深陷更虚幻的数字游戏之中。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