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社死案是‘天大的事’”传递出的司法温度与力度
http://www.CRNTT.com   2022-02-24 18:46:48


  2月21日,最高检发布了第三十四批指导性案例。这批案例以“网络时代人格权刑事保护”为主题,包括广受社会关注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诽谤案”“‘辣笔小球’诋毁戍边英雄案”等。最高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件虽然看似“小案”,但对当事人来说,是“天大的事情”。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也衍生出不少问题和乱象。比如,外公和外孙女拍的照片可能被造谣成“老夫少妻”,住民宿可能被摄像头拍下隐私画面,个人信息可能被窃取幷被打包出售,等等。类似案件和情况,共同指向了人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表面看,这些案件涉及的是个体、少数人,但实际上,不管是造谣、偷拍还是泄露个人信息,往往都有很大的随机性——“赶上谁是谁”。这也意味着,谁都可能成为无辜受害者,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幸免于难”。所以说,类似行为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更是对不特定多数人权利的威胁,乃至对公共秩序、公序良俗的一种滋扰。

  我国民法典第四编专门规定了人格权,包括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前者比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后者比如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公民个人信息等。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司法机关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依据。

  最高检在上述指导性案例中的积极作为,是对相关法律条款和精神的一种践行,所传递的司法温度与力度值得点赞,所蕴含的法治理念值得进一步发扬。

  比如,充分发挥刑事保护的“后盾”作用。从法律上来说,侵犯他人人格权,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侵权人还会面临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而一旦相关侵权行为到了“情节严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程度,侵权人便须承担刑事责任。最高检的上述5个案例都对侵权人进行了刑事处罚,这体现了刑法在社会治理、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所承担的“后盾”和“最后一道屏障”的职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