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好作文不应该只能“生活在树上”
http://www.CRNTT.com   2020-08-05 17:47:08


 
  需要指出的是,陈建新的评语最后加了一句友情提醒:“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但是满分本身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应,“不希望效仿”更像是一份无力的免责声明。

  不过,如果来年真有效仿者出现,恐怕为难的反而是阅卷组,不打高分似乎不合前例,都打高分则将伊于胡底?会不会有一天,浙江高中的课堂上大家都在抱着枯燥的理论书籍苦读,不为别的,只为多背几个高深词汇写作文用。

  话说回来,一个阅读量、知识面和文字功底都堪称优秀的考生,之所以会写出《生活在树上》这样的作文,恐怕仅仅出于自身的原因。这种写法或许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往年高考作文的评分逻辑;二是当今学术圈的习气。

  Ta读的很多书,尤其是翻译的西方哲学家的学术名著,都是这个味道,所以自然觉得这是一种“高级的味道”。而如果碰巧这样的味道正好是阅卷人喜欢的类型,比如Ta之前这样写就得到过学校老师的表扬,那么在高考时便会想使出“十成功力”。

  为了避免《生活在树上》可能造成的单一性示范效应,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不妨公布更多的高分作文、满分作文,让大家知道好作文不应该只有这一条路。

  无论如何,通过高分作文的榜样来激励孩子多读书是好的。但是同样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书籍文章不是用来堆砌装潢的材料。

  苏轼早就批评过“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的风气,道理至今仍有效。我们幷不反对引用冷门的作者、学说,但应该出于必要,而非为了引用而引用,要避免以辞害意。文章归根结底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制造阅读障碍的。(来源:新京报 作者:子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