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争论“捡到一元钱”反衬当代儿歌创作贫乏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18:34:50


  近日,一张著名儿歌唱段“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的截图在朋友圈流传。有人认为,别说一分钱,就连一角钱也很少有使用的机会,将儿歌中的“一分钱”改成“一元钱”,算是与时俱进;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对经典文化是一种消解。

  在儿歌《一分钱》初创时,一分钱是常用的计价单位,但随着一分钱淡出现实生活的支付场景,便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脱节。儿童理解这首儿歌,就会存在认知障碍,基于此,“一分钱”改编为“一元钱”有一定合理性。

  随着移动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多,尽管纸币依然常见,但循着“一分钱+改编”的逻辑,也有网友调侃,不妨直接改编为“捡到一张二维码”。

  然而,捡到“一分钱”这个情节,不仅因为一分钱在当时常见常用,更在强调拾金不昧的美德面前,没有金额多少和大小之分。

  经典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只有兼收幷蓄,经典才能在文化长河中历久弥新。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就被鲁迅先生挪用到《故事新编》的《理水》篇中,《山海经•海内经》对大禹治水的表述是“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而鲁迅先生的表达更加直白生动:“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乳名叫作阿禹”。在《故事新编》中,文白杂用、挪用古籍甚至部分“学者”人物使用“O.K!”等的英文对答描写不胜枚举,这种改编契合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时代风貌。如今,鲁迅对经典的改编已成为现代文学的“新经典”。

  优秀的改编能延续经典的生命力,但经典的涌现离不开优秀的原创。如果时代发展的细节和局部,难以在新作品中得以展示,只能诉求于返回经典、改编经典,那么迟早将触及经典隅于时代的诸多局限。“一分钱”改编争议背后,是不得不令人正视的儿歌创作问题。

  在有关媒体报道中,我国每年创作的儿歌不低于1000首,但传唱度却很低,能让孩子们哼唱的依旧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卖报歌》这些经典儿歌。和孩子们见不到一分钱一样,如今很多孩子不会使用手绢擦汗,也想象不到旧时代报童的模样。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