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要懂得“水果自由”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http://www.CRNTT.com   2019-06-12 22:35:58


 
  从感性角度看,果蔬和猪肉的确涨价了,但是人们在购买家电、手机、服装、家居等工业制成品以及旅游等服务时,却感慨“真便宜”,可见不是所有消费品的价格在上涨。再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2.5%;社科院预测2019年全年CPI增长率为1.9%,处于温和、可控的上涨阶段。大陆财经媒体统计,2012年至2018年,中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七年低于3%,而3%是中国政府连续多年设定的通胀红线。

  物价的推动因素,除了供需因素,还有输入性通胀、货币超发因素。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缺乏上涨基础;中国国内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原则是松紧适度。央行一季度报告称,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受到供求两端影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未来变化需持续监测。表明央行注意到了物价上涨,即便要动用货币政策微调也是与货币超发毫不相干。

  找到原因,会发现“水果自由”引起的物价焦虑,以及背后的通胀焦虑,幷没有想象的沉重。尤其是随着6月份应季果蔬的大量上市,国产樱桃、桃杏、葡萄、梨瓜、西瓜……民众将迎来放开肚皮吃瓜果的时候。加上生鲜类电商的发力,产地直销模式省去中间环节,政府关心民众“果盘子”,平价果蔬进社区,“水果自由”不久将成为过气的词汇。

  当然,人们也不可忽略由此衍生的另一种焦虑,即财务自由焦虑。一切不谈收入的价格都是浮云。“水果自由”话题,终极的一个指向是民众对自身收入预期、对国家宏观经济大局预期、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关切度。

  当前美中贸易战陷入持久战状态,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对美冻肉、部分瓜果加征关税,对助推中国农产品涨价也有影响,但实际上,鉴于中国人消费习惯以及相关品类进口渠道的可替代性,这种直接影响微乎其微。需要正视的是间接影响,即贸易战带给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以及部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由此导致的对个体职业前景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才是普通民众,不管是哪个国家,最在意的切身问题。(来源:美国《侨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