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守护传统村落的乡亲、乡土、乡愁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17:43:08


  中评社北京5月1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我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且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遴选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在120个市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

  北京建筑大学团队持续开展传统村落研究及实践工作已逾30年,深深体会到传统村落必须遵循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坚持留住乡亲、护住乡土和记住乡愁的目标,通过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创新保护利用对策,加强科技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真正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焕发生机,在利用中实现传承。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基础。传统村落的规划要“实用、好用、管用”。近年来我们对150余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保护利用措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传统村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遗产,应当注重其时间特性,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识别其价值要素;传统村落是“整体”的遗产,需要注重不同保护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简单的保护区划带来割裂、僵化与碎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是“活”的遗产,保护利用措施应当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新需求,采取低干预、微更新、轻介入的方式,真正实现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的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各地在积极组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同时,也相继开展了省市级传统村落的遴选与挂牌保护工作,并逐渐形成了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区域。区域内的传统村落具有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的特征,适宜开展“集群式”保护利用,这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原因。各地在编制规划时,应将各级传统村落与其他村落一并统筹布局规划,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明确各村落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统筹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布局。例如北京门头沟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立足实际提出了“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的总体空间布局,将12个中国传统村落与60余个市级及一般村落共同构成京西传统村落保护群,有效支撑了区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明确保护利用重点,创新保护利用对策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利用的重点。

  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是农耕文明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根据我们对北京门头沟区某次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10个位于山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受灾程度显着低于一般村庄,表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的营建智慧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传承。

  传统建筑,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核心。我们对传统民居加建、改建或重建的管控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研发了农房风貌奖补平台,引导和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民居风貌提升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盘活闲置房屋,也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难点,其关键是要探索闲置房屋合理利用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很多尝试,如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通过引入国内外100位人才落户成为“新村民”,盘活了闲置房屋。另外,山水林田及井泉沟渠、码头驳岸、壕沟寨墙、古树名木等各类历史环境要素,既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建设开放空间的独特资源。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