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文明的驿马”——中俄在文学中遇见彼此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17:55:22


  中评社北京5月17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啊,春天没有尽头也没有边疆!无边无际的还有理想……”前不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第七届“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诗歌朗诵会暨第二届北京高校俄罗斯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上,选手们声情并茂地演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俄罗斯名篇佳作,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学生们踊跃参赛并展现出极高的水准。这充分表明,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青年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黄玫说。

  情感的共鸣

  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是第一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汉译俄罗斯文学作品,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起点。

  从普希金到果戈里、托尔斯泰、契呵夫等,此后一个多世纪,一批俄罗斯文学巨擘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历经时间的检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读者。

  “我父母中学时都学习过俄语,在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深受俄罗斯经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影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黄玫说。

  黄玫至今清楚地记得,初中时读完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后感受到的巨大震撼。“我被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我走出家门,冒着小雨走了很久,难以平复心中的激动之情。”

  自幼热爱文学的黄玫,大学学习俄语专业。博士期间,她选择了俄罗斯文学作为研究方向。

  黄玫的俄罗斯文学翻译之路,起源于博士期间参与导师所主持的果戈里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的重译项目。“我非常感谢当时导师对我的信任。”她回忆说。如今近三十年过去,她的译著已达数百万字。

  “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黄玫说,“俄罗斯文学体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眷恋和对道德的追求等,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相契合,因此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俄罗斯文学,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