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冠疫情下的中美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20-06-22 08:06:00


 
  疫情后的全球化趋势及中国的经济政策抉择

  在美国发动了全球及中美贸易战两年后,新型冠状病毒再度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逆向冲击,影响可能更为巨大。同时也暴露了体制的弱点。因此,危机也带来了优化体制的机遇。

  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会受到动摇吗?中国以牺牲经济增长的方式抵御新冠病毒,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冲击到对中国产业链有依存度的世界经济以及各经济体。在面临经济大幅下滑及面对防疫物资供应短缺时,这些经济体处于恐慌状态之下,更可能感受到过去什么都从中国进口制造品所衍生的风险太大的问题。在地缘政治也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部分国家不免会减少对中国制造品的依赖度。

  这场疫情大流行重新激起了特朗普政府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态度,以及让药品和医疗物资生产回流的努力,但此举除了破坏全球供应链之外,不太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为企业要弥补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会加速自动化。特朗普倡导的“脱钩”可能会使越来越大比例的生产制造将在自动化工厂中完成。

  长期看来,所谓的“去中国化”的效果有限。在长期的比较利益原则指引下,中国已经产生了高效率及体系非常完备的制造业。“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的链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易被替代的。全世界几乎所有门类的制造业在中国都有其产业集群或者龙头企业、核心企业。2019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接近30%。因此, 中国复工复产能够继续引领及支持全球的产业布局。

  中美关系是全球政治最微妙、最敏感的关系。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已经形成并着手实施。这一战略短期内不会因谁在台上而改变,贸易战只是战略实施体现出来的一小部分。对于中美关系要面对现实,抛开幻想,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做好产业链结构重组的准备,也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次疫情凸显了中国体制相对美国的优势亦反映在中国GDP占美国GDP比例显着的提升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4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大幅修正了疫情前2019年10月做的2020年及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根据修正后的预测值估计,中国GDP占美国GDP比例从2020年修正前的68.4%提升到70.9%,从2021年修正前的71.5%提升到74.3%。

  在这次全球范围大疫情第一阶段的挑战中,不仅中国表现较好,邻近共享中华文化的亚洲四小龙表现亦优。反映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同舟共济的社会性;提倡推己及人、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不分你我一家人的概念,正是新冠状病毒给人类上的一课。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及财政部长桑默斯5月14日在金融时报发表这样的判断:“如果21世纪是一个亚洲世纪,如同20世纪是一个美国世纪一般,那么这场流行病很可能被人们记住是因为它一个转折点”。中国可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为基础的亚洲经济的整合。同时协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从美国的经验看来,疫情扩大了社会的不均,更加深了社会对既有体制的不信任。同时,因为高收入工作岗位难被自动化所取代,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的加速可能加剧社会分化。中国政府经济目标的设定不仅关注GDP的增长,也应该同等关注GDP的分配,弥补收入分配政策的短板。推动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及脱贫的“新基建”,以便在未来不可避免地发生外部冲击时,包括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社会能够建立起风险分担和社会援助机制,更好地保护最脆弱的群体。

  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机构改革,加大医院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中国长期处于紧绷的医疗资源。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及民众医疗保障全覆盖。财政、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应立足纾困,定向发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尤其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当经济复苏之时,要谨慎处理伴随的极度扩张的金融和财政政策所导致的高杠杆和坏账问题,以避免由一场疫情引起的经济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

  政策重心需要从短期稳增长转向促改革、调结构、扩大开放,取消外资和民营企业准入限制,坚定不移地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眼于中长期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来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华而诚(世界银行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